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论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关系陇县第二高级中学杨建新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变那种“让考试牵着教学鼻子走”的局面,指归是促进语文教学尽快成为素质教育。而研究这一问题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互动发展。“错位”必须“磨合”,“磨合”的目的并不是操练应试教育,而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我们首先应当确立正确的“考试观”,且不论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到底对人才选拔具有什么样的益处,抑或对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权利构成什么样的威胁,单就作为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考试也是教育教学顺利运行中不可或缺的要件。从教育教学发展前景看,考试仍会持久地存在。我们无须在要不要取消考试的争论上消耗过多的精力,要紧的是要尽力克服考试的弊端,完善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引领和积极促进功能,以实现教育教学健康发展。只有承认现代化考试的价值,才能积极地去探究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语文高考、中考等关键性考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现代化”色彩逐渐鲜亮起来:不仅在考试形式、题型上有了创新,而且在命题思想、检测指向等方面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评价的指挥棒上闪耀出“新课标”倡导的人文火花,考试内容逐步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鼓动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张扬。这些新变化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同。然而,恰恰对这个教育上最敏感的考试,不少语文教师却表现出麻木不仁、醉迷不醒,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仍然抱定应试教育的看家本领,简单地采用“加班加点”的方式、“灌输”、“填鸭”等方法与“题海战术”霸占学生思维空间。结果,为考试而熬得面黄肌瘦的学生极度不适应当今考试的新变化,从书本上学的好象没考多少,在那些本来与他们生活实际更接近的问题面前表现出一片恐慌、无所适从,老师并没有教会自己运用“万能钥匙”。于是,学生们大喊“课堂上学语文没有多大的用处”!一些语文教师便指责出卷人“脱离实际”、“脱离书本”,是“坐在地面拦月亮”。有人感叹:以前搞“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有本可依”,容易操作,容易取得“成果”;而现在搞素质教育,在光彩四射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辉映下,大家反而难以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前的“应试能手”现在变成手足无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将考试没考好的原因直接归咎于素质教育……这种状况反映了如今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课堂教学与考试指向的“错位”。出现“错位”的原因是:(1)考试的改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考试应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在价值追求上保持目标一致。现代化考试内容的选定应当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注重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考察学生个性化语文素质。这种理想的考试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行为上不断调适的过程。考试改革的发展过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必须步调一致。而“步调一致”又是“考教分离”考试机制顺利运行的一个大难题。“错位”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代化考试任重道远。(2)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提升的过程。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持续性过程,新课程改革疏通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主渠道,给广大师生提供了编织教育理想之梦的彩色舞台。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没有凸显的分水岭,我们不可能将素质教育“催化速成”。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但新世纪的教育绝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仍然要付出探索、创新和冒险的艰辛。“错位”现象也昭示出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更新的许多观念和行为。(3)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更需要有一个对接、吻合的过程。“应试教育”主张教学为考试服务,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一心为了考试。考试考出好成绩,学生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上等人”;考试打了败仗,学生就被冷落为“废物”。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应当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审视教学和考试的关系问题: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相反考试则要为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考试则要引领和促进教学实现这一目的;教学和考试要达成共同的努力目标——具体讲,这个目标就是“新课程标准”。教学和考试两方面都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宗旨,“教”“考”携手,共同绘就素质教育理想蓝图。教学和考试双方“磨合”好了,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合一”,那时候“错位”现象自然消失。而这仍然需要一个逐步“对接”和“吻合”的长久的过程。为了有效消除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错位”,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