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散文诗歌欣赏》教学建议万州上海中学高二备课组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是几本选修教材中份量最重的一本。他的重要地位来自于他本身的难度与高考中举足轻重的分值。一、教材使用的感受1、教材的作用。主要立足于对必修部分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古诗文的积淀,以便于提升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另外彰显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要点,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技巧和方法,并且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形势。2、编排更系统、更集中。单元编排各有所侧重,一个单元重点突破一个方面,使得教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3、选材多样化且更注重典型性。体现在题材多样、体裁多样,且多为作者的代表作。4、教学方法导向方面更加注重精讲和自学。比如,编写大多有诵读提示,并且很具体。要求老师传授的少了,学生探究的多了。比如推荐的作品课后有意安排了比较阅读的相关习题,切实把握这一资源,我们便会发现这样更便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延伸,更便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5、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到一首诗,比如杜甫的《蜀相》,你既可以在第一单元使用,重点突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也可以在第二单元重复使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把握、去赏析,同一资源使用率提高了。7、存在的问题。针对单元主题不是很强,再加上新内容,备课难度加大,重点也难以把握。二、教材分析:在前五个必修教材中,古代诗歌有4个单元,22首古代诗歌;古代散文有5个单元,共计17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是在必修教材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1、书的结构体系。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诗、文集中编排。诗歌三个单元,也有三个研究的主题:一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专门探究诗的主旨;二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专门研究把握诗的意境;三是“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专门研究体会诗的声韵。诗歌每个单元10首诗,其中赏析示例1首,自主赏析4首,推荐作品5首。散文也有三个单元,一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专门研究散文的形象性;其二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专门研究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其三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专门引导读者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散文每个单元6篇作品,其中赏析示例1篇,自主赏析3篇,推荐作品2篇。单元的编排有别于传统的编排方法,是按鉴赏的角度与鉴赏的方法来设置的。每个单元都有四个内容,三个层次。“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2、教材补充内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这两个内容是对诗歌与散文文史的发展研究,对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有着重要作用。3、教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性质赏析指导(短文):总领,理论上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后归纳与掌握。赏析示例(诗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分析,掌握基本方法,具有示范作用。自主赏析(诗文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推荐作品: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自主赏析”部分都附有“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探究•讨论”问题设计层级明显,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符合单元要求和认知规律,极富价值。“相关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4、教材注重了阅读的量,全册教材共选词歌30首,散文18篇,比必修教材中选用的古代诗歌散文总和还多。这就需要我们除了精选精讲一些篇目以为,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等,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达到量的要求。三、教学建议本册的教学内容是重点与难点,很多省外学校在选修“诗歌与散文系列”时,就只选了《古代诗歌与散文》这一本,就包括重庆一中他们从上期中期后就重点突破这本选修教材。所以在本期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这本书,我们备课组设计本期大约用十五周的时间完成这本教材的教学。(一)注意与必修课的衔接与区别“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有意识地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将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保留并迁移到选修课中,还要有所发挥、发展。一定程度上要有比必修课更高的要求:学习诗文作品,学习欣赏方法,甚至进行作家诗人的个案研究,各种比较阅读和比较探究。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过程和方法的整合。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第三、四题,可以借助“探究·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还比如:《项羽之死》后面的第四题,“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