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晋书·陶潜传》:“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陶渊明《赠长沙公序》:“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又《命子》:“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曾祖陶侃(259—334)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讳嘉,字万年。……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四女,……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外祖父孟嘉。《晋书·陶潜传》:“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屡次出仕、不为五斗米折腰。第一次:393年,29岁,江州祭酒,“少日自解归”;第二次:399年,35岁,桓玄属官,时三年左右;第三次:404年,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四次:405年,41岁,为建威(刘敬宣)参军;第五次:405年8月,41岁,彭泽令,八十余日。参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2、陶渊明的思想和人生志趣《归去来兮辞序》:“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崇尚自然归去来兮图(局部)《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乐贫行道、诗化人生《杂诗》其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消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用世的一面,从积极到消极、从乐观到悲观的转变,生命忧患的意识《形影神·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否定佛教“形尽神不灭”(慧远)的观点和道教“长生久视”之说。《桃花源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返朴归真的道家社会理想。3、陶渊明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一,田园之作(1)田园风光:如《归园田居》其一P327等,此类作品的特点表现在:首先,往往体现农村风光的恬淡、静谧,反映乡居生活的闲适、自由;其次,融情入景,借景物衬托诗人对故土的无比喜爱之情;其三,在写景中刻划心理,喜悦之情常溢于言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其四,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志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农耕劳作,乡居苦乐:《归园田居》其三P328、《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P333、《杂诗》其八P339、《乞食》P329等。(3)归隐之趣,闲适情怀:《归园田居》其二P328、《移居》二首P331、《和郭主簿》P332、《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P333、《饮酒》其五P335、其九P336、《读山海经》其一P341、《归去来兮辞》P197等。(4)理想世界:《桃花源记并诗》P428其二,咏物、咏怀、怀古、议理、行役、赠答之作文有《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闲情赋》(集P152)、《自祭文》等,诗有《荣木》、《咏贫士》七首、《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P342)、《拟古》九首、《咏三良》、《咏荆轲》P340、《形影神》、《拟挽歌辞》三首等。5、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其一,创立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题材,拓宽了诗歌发展的道路。其田园诗远承《诗经》农事诗传统,而有了许多独创和发展,内容不局限对劳动过程、劳动场面的描写,而以抒怀为中心,着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