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2第二章工程概述……………………………………………………2第三章编制依据……………………………………………………3第四章编制原则……………………………………………………3第五章外墙外保温系统效能及特…………………………………4第六章环雅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构造层次与组成材………………6第七章施工工艺及流程……………………………………………6第八章现场施工组织方……………………………………………22第九章结论…………………………………………………………27第一章项目概述1.1项目提出背景、意义及必要性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系统,是一项建筑节能新技术。外墙外保温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和在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的考验,证明采用该类保温系统的建筑,从建筑物外装饰效果和居住的舒适程度都给人们提供了优良的居住条件,是一项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的节能新技术。如今,外墙外保温系统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种建筑节能技术。我国建筑节能目标是通过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到2010年,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开展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25%,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国务院又做出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大力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加快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此,黑龙江省政府在《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建民用建筑(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要全面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现节能50%的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第二章工程概况本着“以人为本、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拟对本项目实施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以达黑龙江省地区所属的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现围护部分节能将小区建设成与环境友好、居住品质高尚、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尚小区,故拟定本方案。本项目依据《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GJG129-2000)实施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和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后,其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能达到我省现行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DBJ41/062-2005标准要求的建筑物耗热量指标限值(即不大于14.0kg/m2)。本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要涉及哈尔滨中润物业房地产管理有限公司所供热的哈市道里、香坊、阿继等25个小区,108万平方米(详见附表1)的既有居民建筑的改造,主要内容包括外围护结构(外墙、外门窗、防水)、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拟采用技术成熟的、施工工艺易控制的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技术、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屋面、节能门窗技术、热分配计分摊热量技术等,均为建设部、省推广计划或通过建设厅认证的技术和产品。第三章编制依据1、《建筑构造通用图集》88J2-92、《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一)》02J121-13、《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应用技术规程》J10186-2002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76、《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第四章编制原则4.1遵循设计图纸、工程变更、施工规范、技术规程、验收标准的原则编写主要工序,施工方法,严格按设计图纸及工程变更要求,执行现行施工规范、规程及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4.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制定本项目具体的实施方案过程中,充分研究分析工程的特点、难点,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确保优质”的原则,实事求是,高效地完成本分项工程的施工任务。4.3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施工方面,以专业队伍为组成形式,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先进优良设备的优势,同时采取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手段,以达到整体优化目的。4.4坚持严格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原则质量控制严格贯彻执行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项目施工过程控制以及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确保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等各项指标达到规定目标要求。第五章外墙外保温系统效能及特点1、系统的保温、隔热效能2、对建筑物围护结构外墙的全面包覆,有效地避免了热桥;另外由于结构层在系统的内侧,外界环境对其影响甚微,而其高值的蓄热性能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