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附件次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十一五”期间次要污染物总量核算工作,统一核算范围、计算方法、认定尺度、取值标准,加强对各地污染减排工作的指点,确保完成“十一五”全国次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和《“十一五”次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环发[2007]124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国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核算期(年、半年度)次要污染物新增量、增添量和排放量的核算。次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十一五”期间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行政区域内COD和SO2排放量的核算可参照本细则履行。二、核算准绳1、坚持实事求是的准绳。核算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要使核算数据精确反映各地区核算期次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且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污染防治工作实际情况相调和。2、坚持与环境统计制度相结合的准绳。严厉按照国家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认真做好核算数据与“十一五”统计报表的衔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3、坚持现场核查与材料审核相结合的准绳。重点核算各地区核算期次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根据当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核算新增排放量,以材料审核为重点,结合现场核查,根据明确的核算方法对各地上报的减排工程项目逐一核实增添量,并保持半年、年度之间工程项目和核算数据的连续性。三、核算方式次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预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分组成。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调和并督促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次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包括用于次要污染物新增量核算的基础材料、2005年以来历年环境统计数据库和减排项目台帐、核算期减排工程项目详细清单及相关验证文件等,并对本区域内的次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核算,核算结果及其次要参数的取值根据一并上报国家环保总局。2、环保总局各督查中心(下称督查中心)负责收集次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的相关数据,现场核查重点企业排放达标情况、减排工程建设与运转情况,抽查验证各地新增次要污染物增添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精确性等,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减排项目清单、减排数据、核算结果及其次要参数的取值根据等上报国家环保总局。3、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毕竟审核与认定。第二章COD总量减排量的核算核算期COD排放量为上年(半年)度的排放量与本年(半年)度新增排放量之和减去本年(半年)度新增增添量。计算公式为:(2-SEQ公式\*ARABIC1)式中:―COD排放量,万吨;―上年(半年)COD排放量,万吨;―核算期新增COD排放量,万吨;―核算期新增COD增添量,万吨。第一节新增COD排放量的核算新增COD排放量是指核算期与上年同期相比,由于工业生产活动和城镇人口添加导致的COD排放添加量。计算公式为:(2-SEQ公式\*ARABIC2)式中:―核算期新增COD排放量,万吨;―新增工业COD排放量,万吨;―新增生活COD排放量,万吨。一、新增工业COD排放量的核算计算公式为:(2-SEQ公式\*ARABIC3)式中:―新增工业COD排放量,万吨;―2005年COD排放强度,万吨/亿元;―上(半年)年GDP,亿元;―扣除低COD排放行业贡献率和监测与监察系数后的GDP增长率,%。公式(2-3)中各参数来源和计算方法如下:①=2005年工业COD排放量(万吨)/2005年GDP(亿元)。②上(半)年GDP数据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③r=[1-(低COD排放行业工业添加值的增量(亿元)/GDP的增量(亿元))]×计算用GDP增长率(%)。数据来源:a.低COD排放行业包括电力业(火力发电)、黑色金属冶炼业(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有色金属冶炼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和通讯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七个行业。情况特殊的个别省份可以根据排放强度适当调整1到2个行业,但行业总数不得超过七个。电力、黑色金属冶炼等7个低COD排放行业的工业添加值的增量暂时使用当地统计局数据,如无数据,按上年7个行业工业添加值增量对上年GDP增量的贡献率作为核算年贡献率进行计算。b.核算年GDP增长率及GDP增量暂时使用国家统计局和当地统计局数据,如无数据,取上半年增长率数值进行计算,待国家统计局公布新的数据后,统一调整。c.计算用GDP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