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7M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

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单元[自读教材·填要点]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4.成就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方式(1)对农业改造: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颁布《》,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2)对手工业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国家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3.结果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意义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1956年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和主要任务。(2)历史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经济建设的失误(1)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犯了“”倾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为主要标志。(3)表现: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1)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2)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4.“文革”(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合作探究·提认知]提示:变化:1949-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原因: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设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0年,国家合理调整工商业;1953-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串点成面·握全局]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特点(1)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线的突出特点。(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解析:“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答案:A二、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失误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1.失误原因(1)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急于求成,同时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3)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2.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各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5)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2.“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