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课程在设计时的几个基本假设:1、社会情绪技能是学来的行为,是可以教导的。2、行为管理问题乃是学生社会情绪技能缺陷的问题3、社会情绪技能乃是学业技能的先备技能4、社会情绪技能愈早教愈好5、社会情绪技能教学的方式,基本上和学业的教导相似,亦可以用认知的方式来教社会情绪技能6、EQ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就(chéngjiù),学历和机会一、社会能力1、社会能力的不同定义(1)乐能(Lerner、1997)定义为a、能和他人发展正向的关系b、具有(jùyǒu)正确的和年龄适当的社会认知c、无不适应的行为d、能表现有效的社会行为(2)葛斯汉(Gresham、1986)认为:社会能力是依照判断,评估某人工作表现是否适当的名词。他将社会能力分为:适应行为和社交技巧。如下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1、认知社会化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一个社会基础,儿童与一个有能力的人间的交往对促进其社会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与成人间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儿童的发展水平必须(bìxū)达到“最近发展区”。其次,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再次,成人要能够敏感地觉察孩子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或停止帮助。2、情感社会化社会文化传统对儿童情感的社会化,特别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影响较大,影响方式有三种:a、某些社会对情感的表现方式有所限制;b、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些情感占绝对优势;c、情感的表达方式具有(jùyǒu)文化特定性。父母的情绪水平对亲子互动的影响:情绪水平低的父母对儿童的支持较少,批评和干扰多,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也较多;儿童则感到比较冷漠,从亲子交往中体验到的兴奋和乐趣也较少。3、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1)态度转变态度转变指父母通过种种方式改变儿童的态度,使儿童接受(jiēshòu),内化行为规范的过程。父母改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使用权利,爱的收回信息内化。(2)模仿在社会交往中,儿童一方面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得到“替代性强化”。(3)认同作用(4)归因方式二、同伴关系和友谊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最初几年主要在家里度过(dùꞬuò),与其相互作用的主要对象是父母;逐渐疏远与父母的交往走到同龄伙伴中去,形成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分为:同伴群体关系;友谊关系。同伴:儿童与只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1、同伴关系的功能(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而已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会技巧。(2)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3)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2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1)婴儿期范德尔的研究指出:大约2个月,婴儿能注视同伴;3到4个月能相互触摸和观望;6个月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哑哑”的声音;1岁出现社交行为,如大笑、打手势和模仿。从第二年起出现互惠性游戏。婴儿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的发展阶段(jiēduàn):a、客体中心阶段(jiēduàn)b、简单相互作用阶段(jiēduàn)c、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jiēduàn)(2)学前期三、儿童的依恋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作成部分。1、依恋的性质和发展依恋: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感情联系。(1)依恋的特点a、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b、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c、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从中获得一种慰籍和安全感。d、在具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yóuqí)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e、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放具有某种和谐性。(2)依恋的发展依恋建立的前提:a、识别记忆b、客体永久性与人的永久性。依恋建立的标志:a、代表性b、稳定性c、普遍性儿童的分离(fēnlí)焦虑和与之同时出现的怯生现象,是公认的依恋形成的标志。(3)早期依恋的阶段性发展a、前依恋期(0—2个月)b、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c、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根据依恋双方行为的整合程度与交往中合作性,协调性的发展状况,可以把学前期儿童(értóng)的依恋关系分为和谐型、不完全和谐型、不和谐型。5、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a、依恋质量的现实意义b、“性向假设”与早期依恋质量的持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