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蓼阳初中郭海林当今新课程,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从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对比分析,提出了适应新课程创新教学的几种方法。一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对比分析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课程都有巨大差别。在内容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新数学教材增加了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二如何来进行数学新课程的创新教学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值得强调的是: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如下的形式:1、数学课堂学生化。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应由原来的指挥者、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配合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化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力求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上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及学生学习过程经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统计的初步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我课后专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对一些商场内衣服的大小和销售的数量关系,鞋子的尺寸与销售,家庭各种开支等等,进行了实地调查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又是查资料,又是交流,互帮互助,促使这三个知识点掌握和灵活应用,更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3、数学学习的多元化。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个知识点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先猜想,再动手实践(或实验),然后由操作结果去自主地探索,再通过合作交流,最后归纳总结知识。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讨论、合作、交流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共享,实践表明,这种多元化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4、数学学习情境化。贴近生活实际也是新数学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内容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数学抽象、深奥的印象,导致心理上对数学学习的排斥。实际上,初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数学有趣味,进而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好奇,这正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例如利用观察生活中的推拉式防盗门,说明这里运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木工师傅在做好的长方形木门角上斜着钉了一根木条来防止不稳定性,便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几何性质。“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5、数学辅助教学的信息化计算机、幻灯、投影仪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捷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