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十八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一、目标导航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了解美如画的阿里山风光;2.学习游记中移步换景的写法;3.理解作者以彩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因。二、预习导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风靡()山岚()谛听()骤然()静谧()幢顶()红桧()参天()(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是,江苏如皋人,代家,家,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师,南通师专中文系教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被阿里山美丽景色深深吸引,甚至震撼了心灵。回国后写下本文。2.二读课文,找到文中两个推进行文的过渡句,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或短语。据此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第2题。(二)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清澈的水潭”的形式。)(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采用这种写法。(四)再读课文,深入探讨课文。1.作者笔下的神木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2.开头一段并没有写阿里山美景,是否偏题?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景,有什么作用?3.作者并没有看见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他会遗憾吗?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4.从台湾人搞旅游的独特方式做法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四、总结全文五、课堂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1)风靡()(2)莽莽()(3)山岚()(4)谛听()(5)幢顶()(6)禅的世界()2.解释下列词语。(1)接风洗尘:____________(2)思古幽情:___________(3)堪称:________________(4)亭午时分:_____________3.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4.课文第7小节中引用的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