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亩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谋划建议书.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6万亩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谋划建议书.doc

6万亩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谋划建议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卓尼县6万亩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卓尼县6万亩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项目实施的意义和必要性1.1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1.1.1.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几千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我国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早在1993年,我国就出台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利用强制性行政保护的手段,来促进中药行业提高生产质量,保障优良中药品种的生产;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中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及农产品附加值低,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办发〔2002〕61号)、《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10〕483号)、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颁布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的实施,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1.2药材规范化种植现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常用中药材历来多取自于野生动植物资源。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时野生资源数量也逐渐减少。因此人工栽培就成为扩大药源、保障供给的主要手段。近几十年以来,中药材栽培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特别是近1O年以来,各地发展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十分巨大,成绩斐然。为保证中医药产业的顺利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于1998年开始着手进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研究工作,2002年6月1日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开始生效,这就为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中大规模人工栽培的中药材约400多种,栽培面积达到1000万公顷以上,从品种和种植面积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是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药材种植大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经验,科技含量低,缺乏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已成为制约中药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问题。西北地区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同时也给中药材提供了良好多样的生态环境,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在很多地区,中药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传统种植作物,特别是很多高海拔、荒漠、半荒漠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很低,缺乏脱贫致富的手段,在很多这样的地区,中药种植自古是当地农民的谋生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药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国际市场上对中药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把中药种植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中药种植成为很多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西北区域虽然有强大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但种质资源研究落后,种植品种混乱,品种退化严重,中药材种植、加工贮藏等关键技术落后,依然严重依赖农民的传统种植经验,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药材种植和加工是由单个农户进行,小农经济分散生产的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没有统一、有序的管理,造成药材质量低下,产量不稳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粗放型的种植、加工及缺乏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的生产操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导致重金属、农残超标,虫蛀、霉变、变色、变质现象严重。中药材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呈现“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1.1.3当归产业的发展现状当归AngelicaesinensisRadix为伞形科(Umbeliferae)植物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温,味甘辛,有养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擅妇科血瘀证的治疗,在中医药界享有“十方九归”之誉。甘肃当归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800年前,当归就在宕昌、岷县一带训为家种。据《本草纲目》记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