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前交流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猴子们叽叽喳喳的欢叫起来,它们以为栗子的数量增加了,可实际上呢?(只是将3和4交换了位置,总数没变)其实,刚刚养猴人分发栗子的过程中就蕴含着数学运算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蕴含在加法运算中的规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怎样列式?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学生列式:28+17=45(人)还有不同的算式吗?17+28=45(人)。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跳绳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跳绳人数加上男生人数)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的和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写成(28+17=17+28)一起来读一读。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板书观察)——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板书:加法)有什么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师: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的发现吗?先小声跟同桌说一说。谁想代表说一说。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课件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只凭一个例子不能得出结论,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打出?其他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是也不变呢?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写出的式子一定要动笔算一算,看看等号左右两边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追问: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板书省略号。)能不能找个一个反例推翻这个猜想呢?同学们,我们举出了很多例子来证明猜想,同时又没能找到一个反例,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齐读这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有的同学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真是好的想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一起说:a+b=b+a(让学生说出来,我板书).一般a,b表示不同的数。这就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板书律)如果找出关键词,应该是(交换),交换的是(加数的位置)你能看着式子,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课件演示)加法交换律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6、回顾旧知,深化认识其实说起加法交换律,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早就应用过它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件出示:在一年级学习的分与合,根据一副图写两道算式,用交换加数位置方法进行加法算式的验算,这些都是应用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们先是通过对几个例子观察比较,然后提出猜想,接着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数学学习方法还可以继续研究其他的运算律,探索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三、探索加法结合律1、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看看我们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师:你给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还是这三个数,现在算式怎么列?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仅仅是运算顺序不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对于这一题,你更欣赏等号哪边的做法,为什么?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同桌分工,一人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