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戴明领导手册--作者:彼得·斯科尔特斯本书的主题为:经营管理上的转化是必要的,即应当从旧的“命令及控制式领导”转化为“启发式领导”。作者指出,这种必要源自许多变化:包括员工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员工常常比主管把事情做得更好。因此,督导性工作渐渐过时了……威廉·爱德华·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生平简介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威廉·爱德华·戴明(W.EdwardDeming)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1917年,他到怀俄名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1921年大学毕业后继续留校一年研修数学,并教授工程学。后来他又前往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教物理,然后又在这个学校修读数学和物理学硕士。1924年,戴明到耶鲁大学深造,后来他在耶鲁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戴明在1951年来日本上课,讲授他的新的管理哲学。很快,戴明的变革席卷了整个日本。自此以后,企业的能耗降低了,质量提高了,经济实力更是戏剧般提升。日本为了对戴明表示感激,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如今戴明奖已经成为日本全国性的质量大奖。1960年,他获得日本的“二等瑞宝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美国人。戴明成功地影响了战后新一代的青年商业领袖。戴明博士觉得,必须有一套可以和统计方法相适应的管理哲学,他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订,提出了著名的“戴明14点”的管理思想和7大致命绝症及障碍。到如今,人们一提到戴明,就会一下子想到他的14点。1992年,他出版了《质量、生产力与竞争地位》一书,发稿不久,开始写另一本《走出危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戴明还创立了非牟利机构“戴明学院”,希望门人继续他的事业——推进整个世界的商贸繁荣与和平。1993年,戴明因癌症病逝于华盛顿的寓所,在他死前十天,他带着呼吸器做完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报告。戴明的14要点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企业都苦心研究胜利的秘诀。摩托罗拉推行“6西格玛”管理;通用电气“渗透每一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中国海尔“永远追求更高”的品质管理等等。但是,我们突然发现,这些所谓的创新,不过是以前一位美国人教给日本企业的方法的很小的变数。这个人是战后日本经济的救世主,因为他,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从一个经济弱国变成一个经济强国。美国人因为发现了他,不但扭转了美国产品不如日本产品的局面,也为以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这个人就是戴明博士。戴明学说,简洁易懂,这是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对于全世界的管理理念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观点“14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对ISO9000的提出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戴明反复强调自主、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特别是自我超越。他非常强调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只有高层管理者充分的重视,采取措施不断地改进产品的质量,企业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对管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戴明的方法主要是把统计学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但是,戴明的后期著作表明,他的方法背后有系统的管理哲学。他在1982年出版的《转危为安》(OutoftheCrisis)一书是他最成熟的管理著作。书中的“14要点”一般在质量管理教科书讲授,但“14要点”在书中却是一般的管理原则。戴明强调,“14要点”并不只限于西方工业发展及企业经营,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政府工作、服务业、医院及交通服务各个领域。戴明强调通过降低在设计和生产方面的不确定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质量提高了,返工、耽搁、失误等就会减少,可以更好的利用原料和时间。这样,生产率就提高了,企业就可以用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来占领市场,企业就可以持续下去。他还强调组织应该进行剧烈的改进,来改进质量,不要被以前的文化所限制。他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也就是他的“14要点”了,具体内容如下:■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和愿景。最高管理层不能仅仅看到短期目标,眼光要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方向去,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很容易埋首于解决今日错综复杂的问题中,面对这些挑战,让自己的效率越来越高”,戴明博士说。但是他强调,如果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公司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长胜者。企业必须克服短期行为,以长远利益为重,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他奉劝那些认真考虑未来的公司,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长久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使自己在业内站住脚跟。■接受新的理念。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这势必影响到消费习惯。人的观念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