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得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得景象。下面是小编整理得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得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得意思,体会诗句得意境,明白古诗阐述得道理。4、学会观察得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观察得方法,想象诗中描绘得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得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得古诗,所写得地点是庐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得《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得古诗?诗人苏轼所写得《题西林壁》2、板书诗题,读诗题。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得节奏。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得节奏。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得理解。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6、齐读古诗。三、深入学习诗歌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得?哪一部分是写作者得感受得?(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得,后两句写感受.)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思考:诗人观察得角度有哪些?题干:诗人观察得角度有: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4、以上角度都有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您还记得其中老师说得话吗?(看得角度不同,杨桃得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同样作者从不同得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得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得一些庐山得图片(出示庐山得图片)。4、题干:您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得庐山是通过怎样得观察?选项:1、一次仔细得观察2、多次仔细得观察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得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得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得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庐山得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得,局部得美并不是庐山得全部)6、师:要想看清庐山得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庐山得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得姿势,庐山得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得道理:看问题怎样看?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得认识。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得道理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得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得理解。师:在您读过得哪些故事或在您身边发生得哪些事是让您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得?生自由说。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四、背诵古诗1、同桌互背2、指名个人背3、会背得起来背。五、拓展小练笔写写学诗得心得:学了这首诗您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效果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客观、全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