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热工主要施工方案【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井岗山电厂A\B\C标热工技术方案及主要机工具(通用)1。热工主要维护检修设备全厂的就地压力表(包括电接点表)、就地双金属温度计(包括电接点表)、电动执行机构(二位式、调节型)、二位式气动执行机构、仪表管(包括仪用气源管)、电缆等.2。主要设备维护检修工艺2。1电缆及管路安装工艺对于维护检修项目中新增加的电缆和保护管路的敷设、接线和固定按以下施工工艺执行:2。1.1电缆敷设及固定电缆线芯应采用铜芯,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2.1。2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2。1.2。1按最短路径集中敷设。2.1。2。2应避开人孔、设备起吊孔、窥视孔、防爆门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区域。敷设在主设备和管路附近的电缆不应影响设备和管路的拆装。2。1.2。3电缆敷设区域的温度不应高于电缆的允许长期工作温度,普通型电缆与热管道保温层外表面平行敷设时,其间距宜大于500mm,交叉敷设时宜大于200mm。2。1.2.4严禁电缆在油管路的正下方平行敷设和在油管路接口的下方通过。。5电缆敷设在易积粉尘或易燃的地方时,应采用封闭电缆槽或穿电缆保护管。2。1.3电缆支架应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2。1。3。1角钢制作的电缆支架在水平敷设时,支架间距应小于0.8m,垂直敷设时,支架间距应小于1m,层间净距应大于120mm。。2电缆托架的支架间距应小于1。5m,层间距离应大于250mm。2。1.3.3在同一直线段上的支架间距应均匀,层间距离应相同。2.1。4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承压容器或管道上安装支架时,应采用U形螺栓、抱箍或卡子固定。2。1。5电缆与测量管路成排作上下层敷设时,其间距不宜小于200mm。2。1。6电缆托架的连接、变宽、变高、小角度转角时,应分别使用配套的连接片、调宽片、调高片、调角片等通用配件,并采用螺丝连接。电缆垂直敷设的电缆支架,自地面或楼板2m高的区域内应设置护围或保护罩。电缆穿过平台向上敷设时,应加保护管(或保护框),其高度不低于1m。电缆在穿墙、埋于地下以及容易受到外界碰伤时,也应加设保护管.2。1。8电缆保护管或保护框引入表盘时,不宜过长,只需稍高出盘内地面。2。1.9电缆保护管(或保护框)的内径宜为电缆直径的1。5~2倍。电缆保护管的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管子的弯头不宜超过两个。2。1。102。1.11搬运电缆时,不应使电缆松散及受伤,电缆盘应按电缆盘上箭头所指方向滚动.2。1。12电缆的敷设必须在支架和保护管安装结束后进行。2.1。13敷设电缆时的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下列数值时,应采取措施,否则不宜敷设:2。1。14电缆敷设后应在以下各点用电缆卡固定牢固。2。1。14。1垂直敷设时,在每一个支架上。2。1。14.2水平敷设时,在直线段的首末两端.2。1。14。3电缆拐弯处。2。1。14。4穿越保护管的两端。2.1。14.5电缆引入表盘前300~400mm处。2.1。14。6引入接线盒及端子排前150~300mm处.2。1.15.接线2。1。15.1电缆敷设后两端应做电缆头,铠装电缆做头时,其钢带要用包箍扎紧,橡皮绝缘芯应加塑料套管.2.1。15.2电缆芯线不应有伤痕,单股线芯弯圈接线时,其弯曲方向应与螺栓紧固方向一致。多股软线芯与端子连接应加接线片或镀锡。导线与端子或绕线柱接触应良好,端子板的每侧接线宜为一根,不得超过两根。2.1.15.3接线应正确。导线在端子的连接处应留有适当余量,线芯的端头应有明显的不易脱落、褪色的回路编号标志。2.1。15.4电缆、导线不应有中间接头.必须时,接头应接触良好、牢固、不承受机械拉力并保证原有的绝缘水平.2。1.15.5屏蔽电缆或屏蔽导线应按本规范第七章第四节的有关规定进行接地。2.1.16管路敷设管路敷设有以下一般规定:2.1.16。1仪表管材质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作规定时,可参照附录四选用。2.1.16.2管子在安装前应进行清理,达到清洁畅通。安装前管端应临时封闭,避免脏物进入。2.1.16。3管路应按设计的位置敷设,或按现场具体情况合理敷设,不应敷设在有碍检修,易受机械损伤、腐蚀和有较大震动处.2.1。16。4油管路离开热表面保温层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严禁平行布置在热表面的上部。2.1.16.5管路敷设在地下及穿过平台或墙壁时应加保护管(罩).2.1。16.6管路沿水平敷设时应有一定的坡度,差压管路应大于1∶12,其他管路应大于1∶100;管路倾斜方向应能保证排除气体或凝结液,否则应在管路的最高或最低点装设排气或排水阀门。2.1。16。7测量气体的导管应从取压装置处先向上引出,向上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