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塔山初中钟永东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正在形成并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的一种医学模式。这种将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观点,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一词的定义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述,其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功能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这就说明,在心理和社会与疾病的关系上,我们早就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认识。但是,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专门提出来并加以充分的论述,是以美国的医生英戈勒(EngelGL)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为标志的。此后,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认同,逐步得到了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接受。中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乐于奉献职业的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交流能力,使学生知识技能道德情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又要把培养每位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基本任务,为他们毕业后的发展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1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1.1极不稳定的情绪,喜怒无常。学习的积极性随情绪急剧波动,高兴时学的努力,与别人能够和谐相处;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1.2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退缩,意志崩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变因素强烈时,更容易动摇,甚至颓废而不可自拔。1.3在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一是自私狭隘,二是自大狂妄,三是自卑怯懦。从外在的行为看他们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承受挫折的能力弱;为人较为孤僻,单干不合群,优柔寡断的做事,唯唯诺诺的做人。1.4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发育的后期,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基本完成,心理上的变化成为主体。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即所谓的青春烦恼;在另一个方面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很容易消退,听课没有精神,出现所谓的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2影响中学生健全心理培养的因素2.1家庭因素: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对塑造个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等心理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疼爱,甚至是溺爱,使他们犹如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这是造成中学生心理脆弱的主要因素。2.2学校因素:在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下,许多学校仍然采取应试教育的做法,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层层排名次,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同学之间产生竞争。加之疏于心理上的辅导,使他们不能正确看待竞争,有时甚至产生敌对。一旦发现他人比自己略胜一筹,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严重的甚至走向轻生的道路。2.3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盛行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观点也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他们只希望受到表扬,却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遇到一点挫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他们心理上的积郁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发生悲剧。2.4个人躯体因素: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生活不规律、不能得到充足的锻炼使身体健康受到破坏,身体的疾病也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遭到破坏。3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由于中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来自个人躯体和社会心理两大方面,作者认为不健康的心理首先应该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一切预防医学和卫生措施都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依靠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其他有关人员共同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心理治疗有助于减除心身疾病;而社会心理方面的改善措施则有利于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关心身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整个医学都有帮助,因为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激化机体的不稳定状态或使疾病状态持续,影响病程的逆转。在一般情况下,心身疾病的治疗通常是由非精神科医生实施的。医学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会诊和培训,对特殊病例施行心理治疗。在治疗心身疾病时,要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确定治疗目标;准确把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矛盾,还要撂导和帮助家庭有关人员;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尽量让患者将挫折、委屈等感受自在而充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疏泄”的目的;要主动把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给患者,使其减少不必要的焦虑而主动配合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除针对局部器官功能障碍采用特殊药物外,尚需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睡眠障碍采用镇静剂和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