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绩中国矿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考试时间2013年01月15日学生姓名张汝霞学号ZS12020223所在院系矿业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张晓虎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印制从“朱陆之辩”看心学与理学的异同张汝霞(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南宋时期儒学分成了两派:“程朱理学”与“象山心学”。理学认为“理”独立存在,在万物之先,并支配决定万物。心学认为“心即理”,探索“理”就要向内求索,做“剥落本心”的工作。因为本体论上的不同,二者在格物致知,“尊德性”与“道问学”都有些许不同。著名的“朱陆之辩”,朱子象山二人建立了学术之谊,却见仍然在学术观点上不能达成一致。两者,尤其是朱子,曾试图融合两个学派的观点,但始终没有成功。理学与心学在各自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各自成为儒学的一座里程碑。关键词:朱陆之辩;程朱理学;象山心学一引言儒学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始于程氏二兄弟,即人们常说的“二程。”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继承并集大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继续,由王守仁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在二程的时代,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两个学派不同的意义,但是到了朱熹和陆九渊,就开始了一场大论战。朱熹,字元晦、仲晦,晚年号晦庵,尊称为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他将程朱理学的哲学系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体系以“理”范畴为核心,以“理”为体,以“气”为用,形上之“理”对于形下之“气”及万物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支配性。陆九渊,字子静,自称象山居士,人称象山先生,他与朱熹是朋友,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他把“理”定位为“本心”,认为“心即理”,明确指出“理”不在身外,而是在人们心内,要“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不是面向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去格物,而是要面向内心来格心,做“剥落本心”的工作[1]。朱、陆二人思想体系完备,虽然同纳于儒学之门,但是两人各行一路。因二人殊途而进,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的差异,两人多次的学术争辩与互动影响巨大,史称“朱陆之辩”。朱陆之辩所涉及的内容层面之广,体现了朱陆二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诸多分歧。但其中带有最重要的,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是“理”究竟从何而来。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制的[2]。这个问题若是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二理学与心学的共通之处研究理学与心学,必然要论及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颢号明道先生,程颐号伊川先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所以他们年少时受过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又常与张载进行讨论。还有,他们住的离邵雍不远,时常会见他。二程所承师门相同,并以承接儒学道统为己任,在周敦颐、张载、邵雍的宇宙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他们以“儒学为统”兼采佛道,建立揉杂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把“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世界的本源,提出了“万理归于一理”的命题[3]。二程都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他们建立的哲学体系,是以儒家经典中的“理”的概念基础,批判、改造吸收了佛、道思想中的某些资料,把“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视“理”为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最高范畴,形成了理学体系。但是,由于程颢、程颐各自建立的哲学本体论倾向不同,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朱熹另外,理学和心学都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心学一派专注于伦理道德,这个自不必多言;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仿佛也有超出伦理道德狭隘范围的趋势,然而其理论目的仍然指归对于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所以,无论是理学的宇宙论、认识论或者知识论,都不能简单地与西方哲学相比附,其思维的对象不是自然与万物,而是伦理与道德,其理论的旨趣不在于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以及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而是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规范的正当性的认识和对于主体道德的个体自觉。三理学与心学分歧之渊源程颢、程颐建立起来的理学体系博大精深,从本体论看,他们把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物质世界的本源,看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这一点程颢和程颐的观点是高度的一致的。程颢说:“万事皆出于理。”程颐说:“事由是理,乃有是物。有所从来,有以致之,物以致之。”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有理才有事,有物,有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理生发开去的,无理,即使有客观事物和现象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