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尝试中职学校分层次互动式教学模式袁玉波(湖北省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从简单的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技术力量的重要来源。现代教育观念要求以人为本,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创新教学模式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面临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分层次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值得探讨的课题。一、基本概念“文化基础课”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中的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课程。“分层次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保留专业班级,对在某门课程的教学中,把同年级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分层组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在不同层次的流动,使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二、分层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中职学校生源特点造成文化基础课教学难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教学对策,它是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形式,继承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的优点,努力克服班级授课制针对学生学习差异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弱点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通过组织管理手段改变班级学生的组成,形成学习水平相近的教学班即“同质班”,为教师针对性的施教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创造条件,使教学班级成为既便于教师教学、又利于学生学习的班级。分层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分层”,是为了缩小班级学生成绩落差,使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硬件设施及师资配备均衡;按单科成绩分层分别组班,组成互不交叉单科授课班,便于使学生各科的学习形成良性发展;“互动”可以持续保持层级班的学生具有相对同质性,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个人意愿进行“平时互动”与“阶段互动”,及时把学生调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班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环境。三、分层次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分层次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针对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组班与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班级封闭界限开放组班;(2)互动性,强调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使部分学生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在班级间流动;(3)动态平衡性,强调在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在动态中保持相对一致的教学起点,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教学效率和较高的教学效果;(4)互适性,强调教与学的相互适应性,通过相对改善学生个体的班级学习环境和教师的班级教学环境,使教与学相互适应,获得班级课堂教学效果。四、专业课选课分流教学管理模式专业课选课分流教学管理模式设计原则是:因层定教,因学定型,因需定向,学教互动。(1)文化基础课分层互动教学管理模式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文化基础课的层次高低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在专业学习阶段,尽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取得与文化基础课的相比有其特殊性,但学习能力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专业阶段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文化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课程组合,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教学上也应有不同的教学侧重。(2)以学生选课方式达到专业方向的分流,多层次地实现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有指导性的学生选课,其结果是专业取向的多样化,也就是专业分流。通过对不同取向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有所侧重的教学与培养,实现人才规格的多样化,从而多层次、多类型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性强、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培养成综合管理型人才;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专业能力或专业技能较弱的学生,培养成多技能型或者专项技能型人才。五、“分层次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办法我们将学生分为固定班和非固定班。所谓固定班就是将数学、英语和语文成绩均好或均差的两头学生分别分在同一个班,这样的班叫固定班,为年级中的少数。中间为大多数,需要再具体按照情况分班,我们称为非固定班。三科均好的学生应该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自主性,所以对于他们的教学应采取开放式的、自主式的,教师给予他们的应是引导和拓展。而三科均差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应重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除了成绩和能力之外,还要参考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意愿与评价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班级和任课教师,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习惯和特点,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班级教学。(作者电话:13986860168;信箱:408605100@qq.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12期,htt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