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docx

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2022-03-3007:00:01小编:admin【陶渊明】东晋时著名诗人。因其诗作主要在田园领域且成就颇高,故被后人奉为“田园鼻祖”。陶渊明曾入仕,做过江州祭酒、彭泽令一类的小官,也曾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极大政治热情,但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辞官,归隐田园。陶渊明为人景仰,起初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高洁的隐士,他的躬耕道路和平淡诗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陶渊明真正被推崇是在宋代。宋人认为“作诗须从陶、柳门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当时的文坛巨子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更是以陶诗为诗之最佳。苏轼曾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生活在这样一个推崇陶渊明的时代,辛弃疾受到陶的影响是理所当然的。陶渊明在作品中实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玄学推崇“平淡”的美学理想,以道家知足寡欲、乐天安命、自然无为的思想挣脱苦闷,创造出宁静、平和的物我交融之境。同样,“自愧渊明”却又屡屡言之的辛弃疾,也对陶渊明表示出极大的认同,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据统计,辛词中涉及陶渊明的有92首142次,而且绝大部分创作于他归隐期间。辛弃疾是南宋真正的主战派,平生极为佩服继承父兄霸业,称雄江东,北拒曹操的吴主孙权。深为羡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然而在他南归之后,不受重用,屡遭猜忌。虽曾四任帅臣,三为运使,却是七年九迁。并遭台谏之臣指责为“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宋史·辛弃疾传从此罢归带湖,后曾短暂复出,但很快又被罢官,退隐瓢泉。虽六十四岁时最后出山,却一如往昔,很快罢官。后于1207年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辛弃疾的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一、闲居带湖时的表象认同辛弃疾被罢闲居在带湖,共十年。这一段岁月,辛弃疾心情十分矛盾,虽遭人弹劾,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之气郁结难平,但还是深信自己不日必将受到朝廷重用,立马横刀,驰骋中原。所以这一时期,辛弃疾聊以自慰的是儒家传统的进退取舍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荀子·儒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虽然辛弃疾对“舍”、“穷”表示认同,但“用”、“通”、“达”思想却一直潜于内心,表面的退舍思想中隐藏着一颗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热心。由于毕竟归隐山野,又非本愿,为排解愁绪,表达高洁志向,所以在这一时期,辛弃疾的生活、创作都表示出对陶渊明的推崇——过着平和的归隐生活,创作富有田园特色的词作。但如果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辛弃疾对陶渊明归隐精神的理解是偏颇的,有悖于陶渊明的本心。且看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的词句:“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临江仙·莫向空山吹玉笛);“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细分析,辛弃疾这一时期词作还仅停留在对陶渊明的表象认识上。所以提及陶渊明总是不忘酒与菊,从而进入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士风流中去。“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从中可知辛弃疾此时眼中的陶渊明仅是一个“好为梁父吟,静待隆中对”的假隐士。表面种菊、喝酒、写诗、醉卧田园醒对青山、率意而为,怡然自乐。但实际上还是存有一颗入仕之心,静观态势,等待时机,重入仕途。且看他的一首词: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济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绕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辛弃疾的这种认识也好像很有道理,因为陶渊明确有过这样一个时期,辞去彭泽令之前,他不断摇摆于官僚与隐士两种角色之间,隐居时想入仕,入仕后想隐居,想光耀门庭,又不想屈服于他人。但陶渊明真正归隐田园,热衷躬耕,进而创作大量田园诗成为“田园鼻祖”,并不是这一时期,而是与官府彻底断绝关系,辞去彭泽令之后,陶渊明真正受人推崇的也是归隐田园后的高洁人格和反映田园风光的诗作。辛弃疾闲居带湖时认同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前的思想,并没有领悟到陶渊明精神内质和精髓。二、退隐瓢泉时认识的深刻十年带湖闲居之后,辛弃疾终于如愿以偿,重新出山。但重返官场的时光依旧那么短暂。辛弃疾拖着疲惫的身躯不得不再次退隐,来到瓢泉。经过又一次的打击,辛弃疾那种报国热情平和了很多。儒家穷则独善、箪瓢自乐的观念已无法抚平其心灵的创伤,失去了希望的辛弃疾此时更多杂糅了一些道家泯是非、等贵贱、一死生的思想观念。在这一时期,辛弃疾对心中理想楷模陶渊明的认识也深刻多了。且看他在瓢泉时期涉及陶渊明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