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土壤肥料教案单元四土壤资源与管理本次课标题土壤形成与分布授课班级06园艺技术高职、06园林工程技术高职、06作物生产技术高职上课时间周月日第节上课地点06作物生产技术五年高职周月日第节教学目的掌握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性分布规律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说出当地主要土壤类型的特性1.掌握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了解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性分布规律重点难点重点: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难点: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增加学生的能动性板书设计第一节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自然成土因素及其作用人为因素二、土壤形成过程三、土壤剖面第二节土壤分布一、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四、海南主要土壤类型参考资料1.《土壤与肥料》宋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土壤与肥料》金为民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第一部分:导课: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既有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也有其在分布上的地理规律。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步骤一】宣布教学内容、目的(时间:5分钟)板书:土壤形成与分布引导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土壤发生学说(soilgenesistheory)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土壤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包括: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性分布规律等。【步骤二】引入,讲授(时间:70分钟)人类——农业——土壤——“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第一节土壤形成一、土壤形成因素(一)自然成土因素及其作用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1、母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母质的矿物组成、理化性状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2、气候气候主要通过湿度和温度对土壤形成产生影响。(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到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以及物质的累积和淋失;(2)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决定养分物质循环的速度。3、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1)植物:能累积和集中养分,使养分集中在表层,对肥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根系的穿插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根系分泌物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2)动物:土壤中的动物从微小的原生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在土壤中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参与了一些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作用以及搬运、疏松土壤和母质的作用;某些动物可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动物残体、粪便可作为有机质的来源。(3)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在土壤形成中一方面能促进OM分解;另一方面又合成腐殖质,其后再进行分解,这样就形成了土壤物质的循环。另外,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有的细菌能促进矿物的分解、增加养分的有效性。4、地形地形通过影响其它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来间接影响土壤形成影响到母质的重新分配;影响地表热量和水分的重新分配。影响生物带的分布,例如山脉的走向、海拔高度造成了不同的生物气候带,而使土壤相应地呈现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5、时间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程度和强度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加深。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1)绝对年龄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2)相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一般土壤相对年龄长,则绝对年龄也长;但绝对年龄长,有些相对年龄反而短。(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定向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在逐渐认识土壤发生发展客观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