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选.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学案例评选.doc

教学案例评选.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研究主题平等竞争科目思想品德教学对象八年级提供者许炫群课时1课时一、研究意图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到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以及国内个人之间,单位之间的竞争,可以说竞争遍及没一个角落。因此,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能够正视竞争,善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在竞争的时代潮流中锻炼身手,应对高科技.高智能.高效率的信息社会的挑战。二、研究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竞争.合作的真正意义,认识竞争.合作的重要性。2.通过活动锻炼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3.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悟,让他们认识到:竞争与合作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促使我们超越自己,发展自己。三、研究的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竞争,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正确竞争,与同学一起健康成长。三、学情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客观上并不善于竞争。一方面,不理解什么是竞争,竞争的概念模糊。例如,把竞争仅仅理解为“你死我活”,或者理解为“残酷斗争”,“尔虞我诈”等。这常常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去竞争,即在竞争的方式上存在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为了追逐某种“利益”,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压倒别人,有的学生,一次挫折便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嫉妒别人超越自己,甚至采取卑劣手段阻碍别人获胜。总之,从竞争的观念到竞争的行动,青少年学生需要接受全方位的指导。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合作学习教学法2.情感体验教学法五、研究准备教师;对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设计一个课前问卷调查。1.考试复习时,一位成绩和你不相上下的同学,来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也能解答,这时,你会怎么做?A认真告诉解题办法B随便告诉一下C告诉他我不会D不予理睬2.考试后,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多少,我总是特别感兴趣。A.完全符合B.比较符合C.不太符合D.完全不符合(越关注,说明竞争的意识越强。)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竞争,能列举一些自己在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六、研究过程研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占用时间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引入新课播放本班学生在校运会上拼搏镜头体验竞争3分钟制造竞争氛围,调动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我来说‘竞争’把学生的观点总结并呈现在黑板上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竞争的故事.事例,谈谈竞争的利与弊10分钟加强对竞争的全面认识活动二:自由论坛引导学生认识到嫉妒心理可能存在的一些危害讨论;1.当有人嫉妒你时,你该怎么办?2.你对克服嫉妒心理有什么高招?6分钟通过争辩提高认识活动三:七嘴八舌总结:竞争应该是基于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它应该是公平.平等的。思考1.你看到现实生活中哪些竞争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竞争?2.这种不合理.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3.你认为在竞争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基本准则?15分钟让学生认识到应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活动四:说一说呈现教材刘国梁.孔令辉的比赛故事学生讨论:他们是如何对待比赛的?从故事中我们发现竞争的目的是什么?6分钟让学生理解竞争的目的所在.活动五:挑战无极限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片。写出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竞争对手,并写明竞争的理由和一些做法。3分钟结合学生实际,使课堂活动真正联系到生活与学习。总结与作业师总结学生收集一句名人对竞争的感悟,自己创作一句对竞争的感悟2分钟提升学生对竞争的感悟与体验。七.板书设计一.平等竞争1.竞争利弊谈:利-----弊------2.基本准则:道德和法律3.目的:八、研究成果的交流与总结通过教学学生认识到了竞争的重要性,能辩证的理解竞争,正确地对待竞争,通过对课前和课后的学生调查,发现课后的学生的竞争的意识更强了。如:学生更愿意帮助成绩和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解答问题,考试后,大家更关注谁的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多少,对考得好的同学,不再冷嘲热讽,而是报以热烈的掌声。九.评价本节课教师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着眼于学生对竞争的认识误区,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争辩.以及事例来充分感悟和体验,达到提高认识,明白事理的目的,并能够结合学生实际,使课堂活动真正联系到生活与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