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现代信息技术几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及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几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与评价内容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使得其教学模式也十分多样,本文选取本人在实际上课中常使用到的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相互比较它们适合使用的教学环境,谈一下个人的心得。关键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一、问题的提出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要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人们已经达成共识: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时刻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为国家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急待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正是为了探讨在新形式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探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更合理、更科学的教学模式。二、三种常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正由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使得现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十分多样,有使用传统全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有使用探究式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也有使用演示型的教学模式。经过我半年多的分析研究、授课实践,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重点难点和目标,归纳出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分别为:1、上理论课时使用的“演示式”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计算机硬件飞速更新,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计算机教学在注重于各种软件操作应用的同时,不可忽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是计算机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根基是否厚实的基本保证。其中包含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软硬件基础知识、指令系统、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等等。只有当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软件操作和程序设计,勇于在计算机领域中不断探索。用全讲授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抽象、枯燥、泛味,学生难记、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因而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还应穿插实物观察、操作演示及相互讨论,制作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在寓教寓乐中对计算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譬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组成”时,我们可以将一些主要元件的实物如CPU、内存、鼠标、键盘、声霸卡、网卡、驱动器等等拆下来展示、让学生们互相传阅,甚至可以专门用一节课一边拆机、一边讲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构成并加深他们对这些元件的实际印象;在学习“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较有趣的病毒发作时的现象(如雨点病毒、火炬病毒、小球病毒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然后,教师在演示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深入细致地分析其基本原理,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发问,引导学生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2、基于网络的边讲边练的“实验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更为有效呢?我曾采用过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讲授法,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另一种是以学生操作计算机为主的上机实验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的深度,使学生获得校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