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级考试成绩评价的几种方法比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于班级考试成绩评价的几种方法比较.doc

关于班级考试成绩评价的几种方法比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班级考试成绩评价的几种方法比较周致武一、传统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统计教学班各学科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对于同一次考试,相同学科的多个平行班来说,使用“平均分”是可以粗略的区分其优劣的。区分的步骤,往往是先根据平均分高低排列出名次,进而判断谁好谁差。而对于不同学科,或者不同次考试来说,班级平均分高低在数值上是不能直接计算、比较的。如果说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差异来,还是需要先排列名次,再观察比较。总之,使用平均分评价班级考试成绩是较为粗略。至于“及格率”,它的高低与“平均分”趋势上基本相同,在判断学生成绩是否合格之外,没有多少特别的评价意义。“优秀率”对于不同学科来说,标准难以统一,往往在一次考试中会出现部分学科优秀率为〇的情况,如此,对于班级考试成绩的评价,意义就更小了。从评价教学效果的角度说,用“分段”统计班级各学科平均分的方法——例如把班级考生按当次考试总成绩划分为前20%,中50%,后30%分别统计他们的平均分,会比使用优秀率、及格率更有价值。二、“标准分”方法标准分,就是用“标准差”作为尺子,去度量参与评价的各数据与总体平均值之间的“距离”。这种评价方法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参与评价的数据高出总体平均值的“量”越大越好;其二,参与评价的各数据之间的差异越小越,即越“齐整”越好。上述属性,对于评价师生的努力程度是比较适当的。因为,在智力水平基本相当的群体中,共同努力程度越高,越趋近于“极限”,不仅群体考试分数会较高,而且个体之间的相对差异也会越小,因而标准分就会越高。但就评价教学效果来说,这种方法否定个别学生的突出、拔尖,也不体现教师个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及其发挥情况,又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三、“折合均分”法这种方法目前还未见“经传”,就是把各个班级、各个学科、历次考试的原始平均分,都按比例折合成总体平均分为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数值的“平均分”。从而提高了平均成绩的纵横比较、相互运算的性能。如此,不仅利于评价某次考试同学科、不同学科平均成绩的优劣,还利于对平均成绩进行跟踪考察。对于评价教师而言,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更适合平行班有多位教师任课的情况。四、“平均名次”定位法不赞成按考试成绩对学生公开排名,是正确的。但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考生学科成绩的序列位置,判断班级各学科在整体中的平均位置是不应否认的。这种方法是:1、先使用排序函数求出每一学科各个考试分数的序号(名次),对于并列分数,必须以它们所占位置的平均值作为它们的共同序号。2、计算班级各学科学生考分所占序号的平均值,即为各学科的“平均名次”。3、如果各学科或者不同次考试考生人数不等,需要把平均名次折合成在相等人数中的“折合平均名次”,例如“生均百人中名次”。用这种方法定位各班各学科平均成绩在整体中的相对位置是比较客观的,尤其当考生人数较多时,会更好的克服由于名次之间不等距所带来的误差,使定位更为精准。在中考、高考之后,使用这种方法判定各班各学科的教学效果,会使人人折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