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解读文本阅读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深究起来,大多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不到位有关。因此,如何研读教材,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通过寒假的网络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教材的研读方法虽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大都经历三个过程,笔者简称“三读”。1.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的主旨。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势,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平时怎么读书看报现在就怎么读。可以没有指向/没有边界地在文字的旷野漫步。遇到投缘的文字,让思想、情感自然而然从中生发,如骤雨初降时土地里悄然升腾的烟气。你或许会被跌宕的情节吸引,或许被真挚的情感打动,或许倾心于优美抒情的文辞……总之,你读进去了,现在,你是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和作者倾心交谈了。你会谈些什么呢?谈谈你的体会,谈谈字里行间带给你的联想,谈谈你由此产生的感悟或受到的启发。如在研读人教版《第一场学》一课时,你知道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以及作者的联想。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2.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以教者的身份读教材,把握本年段的要求和本组教材的语言训练内容,领会作者的编排意图。如在研读人教版《第一场学》一课,编者的要求是感受雪的大和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3.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要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站在文本的整体的高度,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体察学生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运用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在脑海里想像教学活动的情景。如在研读人教版《第一场学》一课,可以想到学生对雪的美景感受不会象作者那样深刻,而且很难产生喜悦的心情。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因此在这里应该适当引进课外资源,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后才能与作者有同感,在引入时,可以从题目入手,写的是自然现象,作者都写了什么?其目的在于学习作者表达上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再读书,你最喜欢那部分,学生大多会谈到雪大和雪后的美,这正是文章的重点,教师可以抓词,句子,体会大和美,在结合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三读教材”,实现了教师和作者、编者、学生的三者对话,“深入”为了“浅出”。找到了出口,更让“浅出”因深厚的内蕴而“举重若轻”。其实在与三者的对话过程中,也是和自己的对话过程,是揣摩方法,锤炼语言,积累情感,提炼思想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笔者由此相信,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深入研读中,定能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快乐,相信,语文教材通过师生共同的研读和对话,必将焕发应有的生命活力和人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