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摘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摘录).doc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摘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给我一些真相某天,有些家长要求我们惩处任教于本校的一名教师,部分家长甚至要求开除他。一位相识多年的母亲把我从教室里找了出去。我听了他们的申诉并试图安抚,也尽力捍卫惹毛他们的老师,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三年级学生艾力克斯的书包很乱,实际上,比“乱”还可怕——十足像个塞满纸张、资料夹,以及糖果的核爆灾区。艾力克斯的老师原本可以把握这次机会对他进行教育,但他却对着艾力克斯大吼大叫,还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在桌上给同学看。接着,他叫学生去他车上拿照相机,把桌上的一片狼藉拍下来,还对艾力克斯说,他会在家长返校夜向所有来宾展示这张照片,让大家知道他有多邋遢。最后,这位老师还做了一件事情:他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如果有垃圾要丢,不要丢到垃圾桶,直接丢到艾力克斯桌上就好了。现在,艾力克斯的父母就在我的办公室,激动地要我通报校领导。我费尽口舌才让他们冷静下来,拜托他们把这个情况交给校长处理。尽管听起来,艾力克斯的老师显然残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我们还是应该给他一个说明的机会。过了几天,在与校长多次谈话之后,那名年轻的老师涕泪纵横地出现在办公室,一副悔恨无比、垂头丧气的样子。他向我走来,怒气冲冲地自我辩解,“但是我觉得这么做没错,达到效果了啊……艾力克斯的书包现在干净多了。”此时我明白了:这次事最大的灾难,是老师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他原本可以协助艾力克斯学习整齐的价值,让他变成一个更好的学生,但是他把事情搞砸了,现在反倒成为艾力克斯和全班同学眼中的怪物。这种伤害要好几个月才能弥补,这位老师却不明白自己造成了什么伤害。这个案例凸显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看看现今教师面临的许多棘手情境,再想想,这种做法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就诚实一点吧!这么做可能有效果,但绝对不是好的教学。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了解这些,因为我是过来人,我也曾一脚踏进相同的陷阱。真想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约翰*列侬在《劳动阶级英雄》(WorkingClassHero)一曲中道尽了真相。他唱道:“饱受折磨和恐吓……悠悠二十余载。”(torturedandscared...fortwenty-oddyears)除了老师和学生,所有教育界人士也活在这个阴影之下。这个是教室管理的问题。如果一个班级闹哄哄的,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也没有所谓成绩可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数都不会进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升,品格无法建立,也无法培养良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通往成功教室的大道不只一条——从梭罗到墨索里尼的哲学,各种方式都排得上用场。为了在允许墙上满是涂鸦、厕所满地是尿的校园中,对付孩子们令人发狂的行为,24年来我可说是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访客在参观第56号教室之后,从未因孩子们的学术能力、我的授课风格,或是墙面装饰的巧思而感到惊喜。他们在离去时赞叹连连是另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班风”。我们班的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但它少了某个东西。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早年的时候,我也曾计划在开学第一天给孩子来点下马威,让他们清楚我才是老大。有些同事也采取相同的做法,我们曾共享使孩子们守规矩的“成功”果实。看到其他班级吵闹失控,我们愚蠢地恭贺彼此的教室有多安静、孩子们多守秩序、每日课程进行得多么顺利。直到某一天,我看了一部很棒的电影。片中,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说了一个他儿子和波士顿红袜队的故事。这位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红袜队全体队员签名。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理所当然地,他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CarlYastzremski,JimLonborg,以及1967年红袜队的其他成员对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理所当然,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心念一转,便明白儿子根本没做错事。自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我必须痛苦地承认这个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