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5年).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六章 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5年).doc

第六章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5年).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5年)第1节文学的回归与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在表现内容上的发展变化;从乡土小说、市井风俗小说到文化寻根小说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的变化第2节散文的沉思与报告文学的辉煌“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卢新华的《伤痕》和其他“伤痕文学”作品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回答》与《履历》;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陈村的《死》的个人化特征:梦魇气息、梦呓般的文字、假想中的对话。冰心散文创作三个阶段与《我的家在哪里》孙犁晚年创作心态的变化巴金《随想录》的简况和《随想录》的忏悔意识与批判精神;杨绛80年代以后的作品和《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与牛汉的人生体验。艾青诗歌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第3节诗歌的呼喊与朦胧“崛起的诗群”的代表人物,“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之争舒婷诗歌的情感深化过程与《呵,母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方式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荒诞小说”的两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山上的小屋》与残雪小说的特点80年代戏剧形式的变化及主要作家作品《陈毅市长》的革命领袖题材特点与散文化的结构手法小说的沉思与寻根“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方式及主要作品“寻根文学”的出现及主要作品和主要特征;《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与王一生,《孩子王》体现的文化力量与文化精神《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鸡头寨与丙崽《黑骏马》的诗化倾向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与作品体现出的商州文化方之的《内奸》的独特视角公刘诗歌对历史的反思和怀古抒情的主要作品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中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意义;古华的《芙蓉镇》对社会和政治的历史反思以及胡玉音、王秋赦的形象。王蒙7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