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同步练习题.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同步练习题.pdf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同步练习题.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同步练习题C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2分)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A.沙俄侵略者B.英国殖民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者2.(2分)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A.唐朝的经济繁荣B.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3.(2分)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D.鉴真4.(2分)下面是夏明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他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①鉴真东渡②张骞通西域③郑和下西洋④宋设市舶管理海外贸易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5.(2分)下图为某一事件示意图,这事件指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B.马可·波罗来华C.玄奘西游天竺D.郑和下西洋6.(2分)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为扩大明朝的海外影响B.为促进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C.为购买国内没有的珠宝、香料D.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7.(2分)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先后七次下西洋B.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D.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8.(2分)下列哪一事件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A.戚继光抗倭B.郑和下西洋C.三角贸易D.新航路的开辟9.(2分)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A.为扫清倭寇作出重大贡献B.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C.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0.(2分)常熟市志载:“嘉靖年间,楼寇多次自沿江侵犯县境焚掠民居。知县王铁率兵民齐心筑城抗倭,并屡次出击,打败入侵者。”材料中的“知县王铁率兵民齐心抗倭”发生在()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11.(2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A.明初国力强盛B.海上交通发达C.指南针的应用D.造船技术高超12.(2分)600多年前,先后七次远洋航行的中国航海家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13.(2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人们之所以缅怀郑和,依据是()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C.祖国统一,丰功伟业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14.(2分)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A.岳飞B.郑成功C.文天祥D.戚继光15.(2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民族团结B.反抗侵略C.社会变革D.和平交往16.(2分)郑和下西洋最早开始于()A.1405年B.1406年C.1430年D.1433年17.(2分)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18.(2分)下图铜钟发现于福建南平茂地。钟上刻有铬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铬文意在祈保()A.郑和下西洋平安B.戚继光抗倭得胜C.郑成功收复台湾D.康巸帝出征顺利19.(2分)毛泽东曾如此评价:康熙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上,康熙帝的重要功绩是()A.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设置驻藏大臣D.欢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20.(2分)反映中国人民一贯具有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史实包括()①岳飞抗金②戚继光抗倭③文天祥抗元④郑成功收复台湾⑤虎门销烟⑥太平军抗击洋枪队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85分)21.(20分)材料分析题,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