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9篇).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9篇).docx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9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9篇)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着重展示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实践效果。愚公移山教案篇一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放事的寓意及背诵第三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愚公不愚及故事的结尾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学以点拨为主,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疏通文意着眼于理解难词难句,不必“字字落实”,强调整体感知。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第3段。教学安排一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资料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dd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必须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二、检查预习,疏通难词、难句。彩屏显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曾不若()。亡以应()一厝()陇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指通豫南。投诸渤海之尾始一反焉汝之不惠。而山不加增一厝朔东汉之阴.。三、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含词、句)。四、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透过这一步骤,进一步解决生字难词,基本疏通文意)。五、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讨论下列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彩屏显示:1.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移山”的结果如何?六、全班齐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1.课文写了哪些人?明确:有愚公、智叟、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彩屏显示:愚公等人的人物速写画。2.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3.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dd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d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d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4.学生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叟,一人读叙述做文字,“杂日”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5.从指导朗读人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能够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之后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务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总之,愚公真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全班齐读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具不同的态度。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证明他们态度的词、句子。“杂然相许”“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跳往助之”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用心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6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7.我们这天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这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务必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彩屏显示:愚公移山的精神dd克服困难。全班齐读第3段,进一步体会愚公的决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反复朗读,当堂背诵。指名朗读第4段。8.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透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七、归纳总结寓意。共同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