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球的形状》教案C1、图片展示,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旅游过程中拍摄的地球风景的照片,如高山、海洋、沙漠等,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述:“这些都是地球美丽的地貌,但只是地球的局部,你知道地球的整体面貌是怎样的吗?”,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地球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引出研究的对象,同时从地球的局部到地球的整体,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地球的形状。2、资料分析,交流讨论。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的形状已经有所了解,首先我让学生谈一谈,他们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这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知识都是来自先人、现在的人研究、探索出来的。古代人也想知道地球的形状,他们是怎样知道的呢,由此引出探究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探索出地球的形状。接着展示一系列的图文资料,以往媒体展示资料是以线形的方式,一张一张播放幻灯片,象一串糖葫芦,学生是在教师灌输式的方式下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借助瑞博数字化教育平台,积件地展示所有的资料,从古代人的猜想——天圆地方、浑天说、亚里士多德的猜想等,近代人的探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到现代人的观测——尤里·加加林和杨利伟进入太空观察地球,以一条历史发展的线,再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材中的事例有限,我补充了古代埃及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线图的Flash等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这个教育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选择相应的资料进行阅读,并交流讨论,从而使生生交流代替以往单一的师生交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仅局限于学生的交流,无法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深入。所以在学生交流时,抓住契机巧妙地引入实验:模拟船的进港和出港。用纸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让学生观察船的进港和出港,这样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体会古人的感受。地球的形状第一次被证实是球形是在什么时候,现代人又可以通过哪些手段进一步证明地球的形状,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就能找到答案。3、回顾历程,深化巩固。通过问题: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引导学生梳理头脑中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事例,领会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4、计算活动,拓展思维。地球的巨大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地球大小概念,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对事物做出解释。首先借助媒体展示地球赤道周长、地球赤道半径、地球表面积等一组数据,不管是媒体展示的数据,还是教师讲解的数据,它们的来源都是外界,为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设计一个计算活动: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5、知识测验,课堂小结。一节课学生有多少收获呢?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知识小测验:(1)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谁?(2)第一个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谁?(3)第一个飞入太空看见地球形状的人是谁?(4)第一个飞入太空看到地球的中国人是谁?(5)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比一比谁对地球了解最多。平时的测验都是放在课后或是下一节课,但效果总是不佳,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利用瑞博数字化教育平台,它能在线测和自动阅卷的功能,我把知识小测验制作成当堂的限时测验,学生做完成绩就立刻呈现,这样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学生都有竞争的心理,也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五、总结1、利用生活经验,引入探究问题,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2、利用积件媒体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代替线形的灌输式学习方式。3、利用网络媒体拓展学生的视野。4、利用生生交流来代替师生交流的单一模式。5、利用具体情境内化抽象数据。6、及时反馈,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