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4)——厥阴病无方证条文.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4)——厥阴病无方证条文.pdf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4)——厥阴病无方证条文.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94)——厥阴病无方证条文第十四章、厥阴病【前言】:按照胡老说法,伤寒论厥阴篇谈厥阴病的,就是开头四条(326——329)。以下的52条是谈“厥利呕哕”,都和胃有关,特意给六经做总结,千言万语,治病不能把胃治坏了。这52条,分别和六经都有关系,不应当属于厥阴篇。陆渊雷先生说过,厥阴病是“千古疑案”。正是由于人们对厥阴篇这56条内容觉得很难抓出什么规律性东西,才得出各种各样的看法。而胡老则透过文章篇次结构看出实质,指出,厥阴病,就是半表里的阴证病。冯老根据胡老思想,进一步对厥阴病做了更加明确的描述。厥阴病是因寒饮之寒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之证。阴证本应是“无热”,或“但寒不热”,但病在半表半里不同于在表和里,邪可从汗、吐、下解,而厥阴病邪无出路,故极易寒郁化热。从六经理论看,厥阴病与少阳病皆属于半表半里病位,邪皆无直接出路,故汗、下、吐皆非所宜,厥阴病虚极更不容汗、下、吐。以是可知,少阳病治则用和法,厥阴病的治则亦当用和法,不同的是,少阳病和以清热,而厥阴病和以温阳。因此,厥阴病与少阳病的主要不同是,厥阴病治疗有干姜、附子温阳强壮。按照冯老的总结,从厥阴病的“提纲”,即《伤寒论》第326条,以及329条,可以大体明晰厥阴病的实质是上虚下寒、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以寒为本。厥阴病邪无直接出路,故极易寒郁化热,出现上热下寒之证。厥阴病虽然有上热,但它必有下寒且以寒为本,符合“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论断。厥阴病的主要特点,应该是:①“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②上热下寒的寒热热错杂。上热的热是什么热?少阳热,还是阳明热?下寒中的寒又是什么寒?上热应该主要是少阳之热,下寒是太阴之寒。因此,我们对厥阴病又进一步有了新的认识,它半属太阴,而少阳太阴合病,也就是厥阴病的标准态。少阳半表里热和阳明里热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厥阴病有帮助。由此,厥阴病实质即除“半表半里实热证之少阳病”外的含半表半里热的“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证”,表现为少阳太阴合病、少阳阳明太阴合病、甚至三阳太阴合病,而出现符合“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厥阴病的代表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和半夏泻心汤类方证也均是寒热错杂的典型代表方剂。但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其上热主要是阳明热。冯世纶先生也将它们归于厥阴方证。因为热郁心胸,如前所说不仅有阳明热,也一定有少阳之热。黄芩不但能清阳明,也能清少阳,小柴胡汤就使用黄芩。因此把这几个方证归于厥阴,并非没有道理。六经其实没有截然分界线。第一节无方证条目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飢而不欲食,食则吐。吐蚘。下之,利不止。【注】:这条就是所谓“厥阴提纲”条文,还不如用“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以寒为本”,又简洁又全面。其实“提纲”二字,是后人加给张仲景的,医圣本人并未说自己有六条“提纲”。如果把326条看成谈厥阴病的开场白,可能更贴切。前面已经说过,厥阴病的下寒就是太阴之虚寒(包括了正虚)。正虚在六经病皆或有,而阴证无不有正虚。厥阴之正虚,即太阴之正虚也。那么仲景如何描述厥阴之虚呢?326条提出个“消渴”,就是由于津液虚,人体组织缺水了,所以渴,引水自救,当然血也虚。又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稍稍给点水就行。因此326中的“消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渴,也不是阳明那种热消。厥阴病上边虚,下边寒气就乘虚往上,产生“气上撞心”的感觉证。寒气往上,上边的热也不得下布,就一方面感觉气上撞心,又感觉“心中疼热”。胡老说这个“热”不是发热,不是实热,是虚热,也就是冯老说的是邪无出路的郁热,这种热在上面,所以又叫“上热”。热邪如在表,出路在汗,若在里,出路在吐、下,现在没有出路,半在表半在里,因此把厥阴划归在半表里,主要是根据这点。此外,条文说这种上热是“心中疼热”,实际上厥阴病表现形形式式,不一定非这样,仲景只是举一例,更多倒是体现为口苦咽干、咽痛,也有表现为渴,还有脉浮、苔黄、心烦等等。太阴病有“食不下(见273条)”,这条也有“飢而不欲食”。食不下属胃,胃即使没毛病,但是寒从下往上冲,也会飢不能食。当然胃若虚寒,本身就不想吃了。不过厥阴有时的虚寒又表现在下焦。胃反而没什么事。古人不太讲卫生,所以容易生蛔虫,寒气上冲,蛔虫也受到波及,“食则吐蛔”,今天看来,这句话没什么意义,你若肚子里没有蛔虫,哪里会“吐蛔”?所以并非厥阴病都会吐蛔虫,吐蛔虫的病也并不都是厥阴病。最后,虚寒证是不可以下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