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必定为低气压带。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真题1】(2009·安徽)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完成(1)~(2)题。(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思维过程】第(1)题,从以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来看,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各个纬度间热量不均)和地球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第(2)题,从图像分析,副热带地区,由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烈,大气和海洋所获得的热量都较多。低纬地区,受信风带的影响,大气向高纬度输送的热量少,而低纬海域暖流势力强大,源源不断地把热量向北输送,所以在低纬地区海洋向北输送的热量比大气多。【思维过程】(接上第二题)中纬地区,强大的西风将热量从副热带地区输送到高纬;而北冰洋由于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小,所以在中高纬度地区海洋向北输送的热量比大气少。总热量输送为大气输送和海洋输送之和。综合分析,判断曲线①代表海洋输送曲线,③为大气输送曲线,②输送热量最大,显然代表总热量输送,故本小题正确答案为B。如何分析气压带的成因(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之为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为动力原因。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低,或气流辐散下沉,气压升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真题2】(2010·江苏)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思维过程】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所处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冰岛位于欧洲西北,使其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流为西风。所以B项正确。(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2.(2011·辽宁葫芦市五校协作体考试)下图所示四个地点中,常年受到西风带影响的是()【解析】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可知,a点位于40°N~60°N大陆的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b点位于土耳其海峡,属于地中海气候;c点位于阿拉伯半岛,d点在波斯湾附近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热带沙漠气候。所以A正确。(2011·雅礼中学摸底考试)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题。(2010·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试卷)下图是沿120°经线的海陆分布图,读图完成第4题。4.图中②处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受信风带和地形影响B.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C.受寒流影响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解析】根据图中的陆地分布情况,可知是沿120°E的海陆分布图。①地是印度洋,②地所处的是澳大利亚大陆,③④是亚欧大陆东部。②地位于澳大利亚中西部,是热带沙漠气候,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即选B。(2011·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下图为“某月沿18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5.“某月”可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6.该月份甲地盛行()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解析】第5题,从整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位置可看出,此时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说明是北半球冬季(1月份)。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第6题,1月份赤道低压已经明显南移到甲以南的纬度,甲处为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所以选项D正确。7.(2011·江苏)下图1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