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模式的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历程模式的课程设计.doc

历程模式的课程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程模式的课程设计来源:培训界http://www.peixunjie.com“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太过于强调技术性手段目的之工具价值,忽略了教育历程的重要性,无形中贬抑了学校教师专业判断与教育专业成长的价值。“历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强调的是教育的方式与教学过程,而不是教育内容,且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专业思考。这种课程设计并不是预先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且未硬性规定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而是经由建立明确的教育历程原理与教学程序原则,以有效地增进教师的专业判断。它的重点是希望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索具有价值的教育领域,而不是要达成某些预定目标或指定的学习效果(Stenhouse,1975,84)。倡导“历程模式”的学者认为,教育应当建立在知识学科上面,因为知识学科能够提供该学科的效标架构、程序原则,以及评鉴工具(黄光雄,1984,303)。例如,巴恩斯(Barnes,1982,25)认为课程设计不一定要事先陈述预期的学习结果。相反的,却可以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课春设计开始,着重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在此过程中的经验,赋予学生自由、创造的机会,产生各种学习结果。这种课程设计的背后应有其原则,代表课程设计人员的价值观,以指导教师在教室情境教学过程当中的原则,这些教育历程与教学过程的原理原则可以称为“程序原则"(principlesofprocedure)。又如,瑞斯(Raths,1971)便认为可从效标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不必依赖目标的列举,他曾提出12项确认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的课程设计选择原则(黄光雄,1984,299;黄政杰,1991,1976):(1)允许学生明智地选择,并反省这些选择的后果。(2)在学习情境中给予学生主动的角色,而非被动的角色。(3)能要求学生独自或与他人一起,探讨观念、当代问题,或心智过程的应用。(4)能使学生接触具体的事物者,如实务、材料和人工制品。(5)能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成功完成学习工作。(6)能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探讨过去所学的概念、问题或心智过程的应用。(7)能要求学生探讨社会上一般人不探讨的或未探讨的主题。(8)能使学生涉人成败的危机当中。(9)能要求学生重写、演习和润饰早期努力的成果。(10)能使学生应用和熟练富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和学问。(11)能给予学生机会,与他人共同设计、实施并分享成果。(12)切合学生表示的目的。“历程模式”的源起可溯自卢梭(Rousseau)及其后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欧用生,1984),现代的“历程模式”课程设计模式则受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ofLondon)皮特斯(RichardS.Peters)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布鲁纳(JeromeS.Bruner)的影响。现以英国的“人文课程方案,,(TheHumanitiesCurriculumProject)以及美国的“人的研究”(Man:ACourseofStudy,简称MACOS)为例加以说明。“历程模式”与英国“人文课程方案”“人文课程方案”的发展背景、课程目标、课程领域、规划历程、改革原则、教育历程、程序原理、教材教法、教师专业成长等概念皆显示出“历程模式”的主要特色。现分述如下。1.发展背景由于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课程发展运动受到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所引起的恐慌的影响,西方社会课程设计的主要论点便是,学生应该提早认识有关专家学者对于认知思辨功能的理解,而且企图经由培养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以增进学生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教育知识内容的改进。例如,英国教育与科学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ciences)的“学校课程和考试审议委员会”(TheSchoolsCouncilforCurriculumandExaminations,简称“学校委员会”)赞助许多的课程方案,其中“人文课程方案”(TheHumanitiesCurriculumProject)便引起英国教育界人士相当的瞩目。2.课程目标“人文课程方案”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中央政府主导,拟议延长国民教育年限至16岁之前置实验课程,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学校委员会”便明确地指出政府所规划的人文学习方案,其教育政策乃在延长英国学生离校年龄至16岁。这一教育政策的目的,在于对提升人类相关领域的理解能力、辨识能力及判断能力(SchoolsCouncil,1965,14),而“人文课程方案”的目的,则特别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发展人类的理解能力,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情境与人类社会行动所引发之社会价值与道德的争议问题(Elliott,1983,112;SchoolsCouncil,1970,1;Stenhouse,197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