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青北白说唐代》隋唐陶瓷艺术成员:李曼、车夕、周颖、李映、王敬茹、梅丹南青北白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唐朝瓷器的概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隋唐的陶瓷工艺隋唐的陶瓷工艺隋代虽然时间较短,然而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上升,使陶瓷工艺在六朝的基础上有着较大的发展。隋代的陶瓷,在北方的安阳隋张盛墓、卜仁墓,西安李静训墓,南方的长沙、武汉、江西靖江等地隋墓都有出土。隋代的陶瓷,除了传统的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射干年产外,白瓷也已经烧制成功。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陶瓷生产实践重,通过对瓷土进行精炼,使原料中铁分减少,以及烧制火度的掌握,而烧成的白度较高的瓷器。隋代陶瓷的品种,比六朝更为增加,它逐渐代替金属、漆器等,制成各种生活日用品,有饮食器、盛储器、生活用器、文具、娱乐器、家具等等。龙柄双身壶更为隋代出现的新品种,到了唐代才变为单身。隋代陶瓷的装饰,有几何纹、旋纹、绳纹、双圈纹、连珠纹等。植物纹有莲瓣、忍冬、葵瓣、团花、宝相花、梅花、树叶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象首等。此外还有人物纹。一般说来,隋代装饰较少,而有实用的的四系、六系、八系不等的耳。其中以桥形耳最多也最有特色。隋代的陶瓷在制作技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可以使胎体洁白,同时显得薄而细腻,不象六朝那样的厚重,并且使用了护胎釉,这样不仅可以掩盖胎体的细孔和斑点,而且也提高了洁白度。唐代的陶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这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一些文人雅士也加以评赏和注意,大量反映在唐代的诗文中。就它的特点说,可以分为青瓷、白瓷、彩瓷和唐三彩几类。唐代陶瓷的造型发展和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流行凤头壶、天鸡壶、龙柄壶、高足钵、四耳罐等,且多大型平底或圆饼底。中期大型器物减少,多碗、盘、杯、盒、罐、盂等,出现圈足。晚期则多成套的壶盏杯、托等,并有较高的圈足。唐代陶瓷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方法多样,主要有:印花、划花、洒花、堆贴、釉下彩、绞釉和绞胎。从装饰手法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上唐代早期多采用堆贴,中期则以刻花、划花最为流行,晚期出现了绞釉和洒花等方法,这也反映了色釉的制作种类在不断增加。青瓷(以越陶为代表)重要生产地: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等。特点: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装饰方法:刻花、划花、印花、堆贴。装饰题材十分贴近现实生活。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隋朝时期盛水器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变化较大。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的两种带流的有青瓷鸡头壶、青资凤头龙柄壶八棱形短嘴壶等;无流的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高盘口,有颈,系贴附在肩上;瓶的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盘口瓶。风格独特的唐朝唐代水车窑青瓷水车窑(又叫梅县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水车镇,创烧于唐朝初年,历时三百余年。已经发现的窑址有十多处,主要分布于水车镇瓦坑口及罗屋坑一带的山区,主要烧造日用青瓷,在唐代就以品种丰富、造型奇巧、瓷质精美而著名,产品远销海外。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研究回顾与展望》中提到:“梅县窑在已发现的广东地区唐代瓷窑中以质量精、造型丰富而名列首位,唐代曾销往海外,泰国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片,除越窑、长沙窑外,还有广东的梅县窑和高明窑碗片,这是目前所知广东最早销往海外贸易瓷的实物类证。”白瓷(以刑窑为代表)唐代白瓷窑址和瓷器多发现于北方河南、北、山西、陕西及安徽地区,长江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