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县陈家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6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盘山县陈家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

盘山县陈家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谋划建议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盘山县陈家镇养老服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55-盘山县陈家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384055519"1总论PAGEREF_Toc384055519\h3HYPERLINK\l"_Toc384055520"2市场PAGEREF_Toc384055520\h8HYPERLINK\l"_Toc384055521"3建设规模PAGEREF_Toc384055521\h9HYPERLINK\l"_Toc384055522"4厂址选择PAGEREF_Toc384055522\h9HYPERLINK\l"_Toc384055523"5技术设备工程方案PAGEREF_Toc384055523\h9HYPERLINK\l"_Toc384055524"6原料供应PAGEREF_Toc384055524\h11HYPERLINK\l"_Toc384055525"7总图运输与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PAGEREF_Toc384055525\h11HYPERLINK\l"_Toc384055526"8节能措施PAGEREF_Toc384055526\h12HYPERLINK\l"_Toc384055527"9环境影响评价PAGEREF_Toc384055527\h12HYPERLINK\l"_Toc384055528"10劳动与安全卫生PAGEREF_Toc384055528\h14HYPERLINK\l"_Toc384055529"11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PAGEREF_Toc384055529\h19HYPERLINK\l"_Toc384055530"12项目实施计划PAGEREF_Toc384055530\h19HYPERLINK\l"_Toc384055531"13项目投资估算PAGEREF_Toc384055531\h20HYPERLINK\l"_Toc384055532"14财务计算及评价PAGEREF_Toc384055532\h21HYPERLINK\l"_Toc384055533"15经济、社会效益评价PAGEREF_Toc384055533\h22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盘山县陈家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盘山县陈家镇人民政府;建设地址:盘山县陈家镇园林村;建设年限:2011年8月~2012年8月建设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下表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指标单位规模说明1建设规模1.1总占地面积㎡868013亩1.2建筑构物占地面积㎡2750建筑密度:45%1.3总建筑面积㎡4102容积率0.67不含菜园1.2道路占地面积㎡17521.3绿化占地面积㎡1042绿化率12%2项目总投资万元5502.1其中,土地出让金万元68.762.2固定资产投资万元423.662.3其他投资万元57.583资金筹措万元5503.1申请中央专项资金万元2503.2县财政配套资金万元3004建设工期年11.2项目实施背景与依据1.2.1区位环境盘山县位于渤海之滨,辽河入海口,辖14个镇,30万人口,面积2145平方公里。石油、天然气、井盐、芦苇、土地、海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呈三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有13条大小河流经县内在辽东湾入海,绿洲、湿地面积近百万亩,有号称亚洲最大的苇田和辽东湾最大的湿地。辽河入海口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生存着珍稀鸟禽丹顶鹤、黑嘴鸥等二百多个生物种群,中华绒螯蟹、凤尾鱼和河豚鱼等也在这里凭潮夕溯河产卵,繁衍生息;近海滩涂生态系统。有海岸线72公里,浅海滩涂30多万亩,天然饵料丰美,贝类鱼类资源丰富,人工养殖条件优越;内陆生态系统。地势平坦(高程差为1米左右),水旱田75万亩(水田面积60万亩)。宜渔、宜林、宜苇面积130多万亩,具有典型的北方水网农业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我县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盘山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生态理念和机制为动力,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总体规划,科学布局,统一推进的原则,坚持资源低耗,循环再生,经济高效,科技为基础,公众参与的总体思路。创建了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工程和模式,使全县经济、社会、环境步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10年生产总值实现180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