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孩子自身的内在需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让学习成为孩子自身的内在需求.doc

让学习成为孩子自身的内在需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学习成为孩子自身的内在需求———学习“生本教育”有感最初接触“生本教育”这个词语,我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育。通过学习,我总算明白了:对于这个新兴事件的理解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更突出强调的是它特征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学,而且是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到底什么是“生本教育”?其实我们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或经历过这样的鲜活的案例:女儿六、七岁始,为了让孩子能跟上社会上的流行,成为一个学习、玩耍样样精通的全面型的孩子,先是给女儿买了轮滑鞋让她学习轮滑。虽然看着满广场的孩子笑声连天,兴高采烈的样子心里痒痒,眼馋得紧,但终究还是畏惧摔交,迈不开第一步,哭着,喊着就是不肯练,急得我是连逼带骂也无济于事。游泳也是如此,给女儿报了游泳班,换好游泳衣,看着泛光的池水孩子哭着不敢下水,我只好拿过扫把满游泳池追着逼她下水,结果还是和学轮滑一样以无可奈何告终。不学就不学了,浪费了钱不说,弄得女儿和我都心情不好,疲惫不堪。后来上了小学一年级,看着同班同学一个个不是会练琴,就是会游泳,会轮滑的人更是多得数不清,女儿好羡慕别人,觉得自己落后了,终于有一天和我说:“妈妈,我也要学轮滑和游泳。”真的敢学?我将信将疑地把孩子带到了广场,没想到这一开始,每天晚上女儿做完作业都要到广场。在我看来,这是一件非常苦和累的差事,轮滑和游泳一样,有时为了练好一个动作,要重复练上千遍,每天女儿都练得汗流浃背,摔交了擦擦眼泪爬起来又继续练,哭也不发出声音来;呛水,恶心到吐了还不肯上岸,看得我都心疼。然而那么苦的差事几岁的孩子还乐此不疲,而且一期游泳班下来,竟然能游下50米的来回;轮滑也是如此,虽然没进轮滑班,但教练看了不禁会教她一下,总说希望她能去参加比赛。短短的时间内孩子能学到这程度,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这是她自己选择的,是她自己想要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必须来自他内心的愿望。如果他只不过是执行教师和家长的意志的工具,他就没有学习的乐趣,就更谈不上对学习有乐趣了。等他自己一进入学习的角色,做他想做该做的事情了,他的学习自然就好了。看了这个案例,我想我们的教学要是像郭思乐教授提倡的那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促使学生快乐地高效地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谁?他就是他自己!让他自己做主!让他自己取得!”不难看出,这个“他”就是指的“学生”。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学习自然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