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64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棉花既是关系到我国几千万棉农家庭生计来源的敏感农产品,也是纺织服装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原料。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对棉花进口采用关税配额政策,旨在通过差别关税的形式(配额内实行低关税,配额外实行较高普通关税),限制国外低价棉花过量进口,保护国内棉花产业。入世后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棉花消费量迅速增加,我国棉花贸易呈现出口不断下滑、进口急剧增加的态势。为了平衡棉花生产者和纺织企业的利益,自2005年5月起,我国对配额外一定数量的进口棉花征收滑准税。双关税政策实施十几年来,我国棉花及相关产业已发生诸多变化。首先,从棉花产业自身来看,我国耕地资源短缺决定了作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的棉花种植面积不可能大量增加,长期产不足需成为棉花市场的常态。国内棉花质量参差不齐,高品级棉花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纺织企业对高等级棉的需求。2017年我国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的高品质棉花占全年进口总量的66.18%。在国内“高等级棉”短缺与“低等级棉”过剩的问题凸显,棉花结构性短缺严重的背景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巩固棉花生产能力。”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其次,从消费端的纺织行业来看,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竞争加剧、出口环境恶化,但根本原因仍在于用棉成本远高于竞争对手。为降低成本,纺织企业或是对原料结构进行大洗牌,化学纤维代替棉花成为推动国内纺织业产能增长的主力军。2017年我国混纺纱产量占棉纱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纺纱用棉纤维比例从2005年的64%下降至2017年的36%;或是用进口棉纱代替棉花,2005年棉纱进口量79.38万吨,2018年进口量207万吨,棉纱进口的增加必然以国内部分棉纺的产能损失为代价。也有部分纺织产能向东南亚、非洲等生产资料优势明显的地区转移,或是转往棉花优质、价廉且供应充足的美国。这种由棉花引起的纺织产业外移不仅转走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巨大产能,还造成了就业压力和民生危机。由于我国棉花不具备出口优势,国内纺织用棉短期内大量减少对棉花产业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保护国内棉花产业安全、保障棉农收入更将无从谈起。再者,国内棉花生产支持政策不断变化。入世时我国取消了对棉花产业的国内支持,因此双关税的政策目标之一在于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农收益。2005年后我国陆续采纳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以及政策性保险补贴等一系列支持措施保护国内棉花生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1~2013年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和2014年至今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这些政策在保障棉农收益方面都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国内支持背景下,双关税政策的既定目标是否仍然适用?双关税政策是否有助于棉花及其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它与目标价格补贴同时使用将产生怎样的政策组合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深思。最后,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各种贸易摩擦争端层出不穷,“两头在外”的中国纺织服装业首当其冲;全球纺织产业实现梯度转移,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各新兴纺织国家成本优势明显,不断挤占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采取进一步措施扩大市场准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制定合理的关税政策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自身发展,成为决策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对棉花进口双关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对棉花进口关税政策的优化方向提出建议并模拟可能产生的政策效果,为完善我国棉花贸易政策以及整个棉花产业政策体系提供思路。1.1.2研究意义我国棉花产业缺乏比较优势,而纺织品服装业则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双关税政策的实施旨在均衡双方利益,保护相对弱势的棉花种植业。近年来随着国内支持政策的调整完善,我国棉花生产规模趋于稳定,棉农收益基本得以保障,而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却不断下降。在我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本文评价棉花进口双层关税体制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以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为基础研究双关税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体系的角度探讨我国棉花宏观经济政策配置,为提高政策供给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产业贸易政策调整提供理论借鉴。其次,通过调研访谈和实证模拟对棉花进口双关税政策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对补贴背景下棉花关税政策调整方向提出建议,为正确认识双关税政策执行的利弊得失,明确棉花贸易政策调整方向提供实证支持和决策依据。1.2研究内容及目标1.2.1研究内容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评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