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生发问精神的培养河南省封丘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琪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本文从六个方面系统地谈了学生发问精神的培养:晓之以理,促使学生想发问;厚积薄发,让学生能发问;构建平台,鼓励学生敢发问;巧设疑难,引导学生多发问;适时点拨,教会学生善发问;开展活动,激励学生勤发问。关键词:发问创新引导点拨激励在当今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刚入学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喜欢提各式各样,甚至是“离奇古怪”的问题,也十分乐于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这种情况明显减少,而到了初中、高中似乎很少有学生发问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校往往要求学生只能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书本知识为依据去认识、记忆既定的答案;而教师也是以此为依据去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养成了依赖性,老师讲什么、听什么;问什么、答什么;考什么、记什么,突出表现在注入式充斥课堂,让学生满足现成的答案。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即偶尔有之,也不被重视,至于有的学生出于大胆探索而发展了不正确的意见,则被奚落、指责。现今教育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即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其实,善疑、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教会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与难而生疑、困而生疑有质的区别。其可贵之处在于,以探索求源为旨,偶尔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对于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呢?一、晓之以理,促使学生想发问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问题,有问题不发问是懒惰的表现,是对自己做学问不负责任的表现。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对自己做学问负责的表现。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做,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人都看到过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谁能像牛顿那样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往下掉?正是由于牛顿的这个问题才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现代教育家顾明远指出:“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旦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发问的欲望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二、厚积薄发,让学生能发问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三、构建平台,鼓励学生敢发问要想使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展示出来,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互动平台。要想达到这一点重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时刻铭记学生永远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自个唱独角戏,使学生望而生畏,畏而不敢言。很多同学是敢想不敢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