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3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数学课“动”起来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求知欲,选择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动”的机会。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把生活问题带进课堂,让数学课“活”“动”起来。关键词: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僵化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教给学生不仅有知识,更注重知识获取的文法;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使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一、激发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各种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由于小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思维能力差,信赖性强,因此教学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兴趣,引起注意力,让思维真正的“动”起来。1、选择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打开对折,再打开再打折,如此多次,打开后让学生观察看到什么?学生纷纷动手、比较、讨论,一生发言:纸片有很多折痕。教师表扬发言的同学,适时引导还有什么发现?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折痕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出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然后量一量折痕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再教学画圆时,比较两圆规两角之间和折痕有什么联系,这样通过既培养动手操作、动口说理又培养学生动脑思维的能力。2、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动”的机会。在《工程问题》复习课上,针对大部分同学均已掌握这一类的情况,为了加深对这一类问题的理解。首先给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解答: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8天完成。问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学生解答。又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回答求什么问题:(1)(1-×3)÷,(2)〔1-(+)×2〕÷,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找答案,这种逆向思维,既培养学生动脑,又给学生留有时间去思考。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于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敢想、肯想,对学生学习中具有独创性想法,注意呵护、培养、鼓励,不能随意抑制、批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一道填空题里5×=1.25-()=()÷4,有的同学这样做:5×=1.25-(1.25)=(4)÷4,但也有一个同学和别的都不一样5×=1.25-(1.25)=(0)÷4,立即有同学问用5×与5×行不行?教师不随意打断说“不行”,而应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想,计算一下看看,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问:还有没有其它填法?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讨论,给出不同方法、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又让课堂“动”起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把生活问题带进课堂,让数学课“活”“动”起来。数学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出发,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体积计算一节中,有关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设计这样一题:有刻度的方形塑料杯两只,不规则石块一块,盛有水的盒子一个。让学生设计方案,计算出不规则石块的体积。问题一提出,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有的一脸困惑,有些同学在一起讨论,教师在一旁观察,不时指点一下,有几个同学很快给出了方案,并计算出了结果,也有一个同学给出与众不同的方法:用一只塑料杯盛满水,另一只塑料杯放在盛满水的塑料杯下方,然后放入石块,看流出多少升的水就知道石块的体积。教师给予及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操作能力,又锻练了学生的思维。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起来,在一题:“3比4少,4就比3多的判断题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对还是错,而是让学生站队解决。男生20人,女生15人,(1)男后比女生多站一队,(2)女生比男生少的站一队,看看哪一队多,再来判断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分之几,也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分之几。这样,学生既弄懂了对错,又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四、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