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曼昆如果有一天,我们不用上班曼昆劳动供给的定义(P49)课程目标劳动力1、劳动力(P51)劳动力范畴分类(P52-53)美国成人人口的劳动力分类(P52)美国劳动力的范畴分类(P52)就业者(Employed):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所有(1)正在工作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所谓“正在工作者”指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有职业但并未工作者”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缺工,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在此以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不适于工作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2、劳动力供给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公式: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X100%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人口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人口的变化由一定范围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所决定。在较短的时期内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较活跃。它更易受到政府政策、社会意识、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变化。例:女性劳动参与率状况例:妇女劳动参与率状况课程目标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P57-59)1、自然因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工资的上升究竟使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呢?2、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工资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时间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收入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休息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一种行为。奥肯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结论:即“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该定律充分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3、社会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课程目标重点:劳动供给的分析角度消费者需求理论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1)效用最大化与闲暇商品(P64)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I(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产生偏好差异的原因(1)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3)工资、收入与预算线(P70)(3)工资、收入与预算线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4)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p68-70)Y均衡的工作时数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6)工资率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p75-76)(6)工资率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p75-76)(6)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p75-76)Y结论讨论问题供给曲线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逐渐上升的。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却是先下降再上升的。W结论:影响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财产性收入对劳动供给的影响W市场均衡工资的决定课程目标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福利制度与劳动供给福利计划工伤保险补偿计划与劳动供给福利计划改进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月。福利制度与劳动供给失业保险与劳动供给福利计划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