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我国集装箱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中国的集装箱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的集装箱工业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项目,30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集装箱制造业自1980年创建以来,于1993年实现产销量世界第一,至今已连续保持了15年,并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即集装箱生产能力世界第一、集装箱种类规格世界第一、集装箱产销量世界第一。我国集装箱工业诞生初期,生产厂家只有4家,年生产能力不足4万TEU。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年中,生产厂家已发展到5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为580万TEU,累计增长了145倍。1993年,我国集装箱产销量8.9万只,总金额2.65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24.9%,超过韩国,首次摘得世界第一的桂冠;2007年,我国集装箱产销量达到313.07万只(折合374.6万TEU),金额87.7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超过95%。15年间,我国集装箱产销实现数量增长35倍、金额增长33倍的辉煌业绩,成为当之无愧的集装箱产销大国。2008年上半年,我国集装箱产销量为163.8万只,金额46.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62%和14.13%,为我国2008年世界集装箱产销量称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集装箱产品能满足世界各国客户的需求我国集装箱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已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包括ISO标准和非ISO标准的普通货物集装箱、特种箱(保温箱、罐式箱)、地区专用箱和集装箱半挂车等系列产品约900多个规格品种,能满足世界各国客户的通用及特殊货物的任何运输需求。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质量获得广泛好评。目前,我国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集装箱三大系列产品以及其他物流装备的设计、制造、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的国家。我国集装箱工业在向世界集装箱强国的道路上也有长足的进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MC)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一批新的集装箱企业集团也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集装箱工业的发展,带动并促进了材料和配件企业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持续扩大,企业规模和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截至目前,我国已有集装箱用钢材、木地板、油漆、角件等生产企业近60多家,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其中,集装箱用三大材料中除钢材国产化率为90%左右以外,油漆和木地板几乎全部实现国产化,集装箱角件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有部分产品出口。目前,我国集装箱行业已经形成集机械、冶金、化工、木业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我国集装箱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是世界贸易大国或航运大国。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集装箱出口市场扩展到世界各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008年上半年,我国集装箱出口国别和地区市场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为:欧盟、美国、香港、日本、瑞士、新加坡、韩国、伊朗、台湾地区和以色列。二、集装箱产业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2、世界经贸拉动了集装箱产业的繁荣自2003年起至2007年,世界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年增速保持在4%~5%,为多年来所仅见。同期,中国经济也以改革开发以来少有的速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3年的13582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人民币,累计增长83.72%,年增长率均达到了二位数;对外贸易从2003年的8512亿美元飙升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累计增长了155.38%,年增长率均超过了20%。受世界和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市场需求强劲的刺激,我国集装箱产业进入了高速、持续发展的繁荣期。2003年我国集装箱出口创记录地实现了数量增长67.67%、金额增长78.11%的超常规增长;在经过2004年和2005年的市场小幅调整、吸收后,2006年和2007年又实现了平稳增长,2007年的数量达到了2618504只、金额86.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有关数据见表1)。在集装箱出口屡创新高的背景下,我国集装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攀升,2003年首次超过九成达到92.4%,2004年92.8%,2005年93.5%,2006年94.7%,2007年实现了95.5%,连续15年雄居世界集装箱市场第一。在当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市场形势下,2008年我国集装箱出口仍保持活力。据海关统计,截止到9月底共出口集装箱260万只,金额75.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13.2%,继续在国际市场稳居第一已成定局。表12003年至2007年我国集装箱出口统计近年来,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历史机遇,“中国制造”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并且从制造业向航运业扩张。中国产品已经成为亚洲/北美航线和亚洲/欧洲航线蓬勃兴旺的支撑因素,密集且快捷的国际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