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_5240.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_5240.doc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_5240.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图片无法显示的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我将图片手动发送给你!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属课程研究中不同的研究层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致使课程、教材、教学等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混淆不清。以英语学科为例旨在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试图为人们的讨论奠定学理基础。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本文试以英语学科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学理基础之上。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每次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变化。但要说教材的研究,则解释、论证多于理论探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控制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本来不同的研究层面便重叠了起来,致使分属课程、教材和教学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缠绕在一起,混淆不清。一方面,由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几乎就是研究学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学的历史,学科内的课程理论、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贫乏,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对现行课程具体形态──教材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或者合而为一,甚至超越大纲,行使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可以不必研读“英语教学大纲”,只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这样,很多本应属于课程层面或教学层面的研究内容不能和教材问题有效剥离,其后果是,课程或教学层面的问题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仅滞留于表面的介绍和解释,缺乏系统的深度研究。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图片无法显示的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我将图片手动发送给你!上述情况反映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概念的辨别不清。诸种术语纠缠不清使很多问题的讨论或争论缺乏合理的学理基础和共享的理论框架。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与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内容混淆在一起,在实践中导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内容的现象。例如,“对话”是英语教材中常见的内容,它是体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人际交往形式,实践中不少教师课堂上直接要求学生机械朗读和死记硬背对话,不顾学生语言运用(揭示其中语言知识、语言结构的功能意义)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做法便是将教材内容误解为课程内容的典型事例。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在于,教师安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教教材),自欺欺人地满足于所谓的课程内容的完成。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三种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1](191)英语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它在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规定和表述,具有法定的地位,不能轻易改变。从教师教的角度,它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对“学什么”的规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段时间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领域(如“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如“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对于任何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留待教材层面和教学层面了。“如何教”不仅包含“用什么素材教”,也包括“用什么方法教”。尽管课程标准十分重要,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课程内容只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