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为学》教案《为学》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为学》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2、一词多义:之3、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三、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1、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2、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3、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4、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四、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五、布置作业:将上述“思考交流”内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为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二、教学设想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2、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3、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4、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5、教学进度:二教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二、教学过程1、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5、讨论。(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6、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2、落实课文字句。二、教学过程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3、讨论。(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6、课堂小结。(1)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