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困生辅导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能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努力激发学习兴趣,时刻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争取期未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特制定如下计划:二、学情分析:本班有42名学生,有9名同学聪明伶俐,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良,各方面表现突出。有6名同学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差。为了全面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我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力求做好学困生的辅导的工作。三、学困生名单:潘可鑫、李凯、刘密鑫、王冰、宋宁、赵明堃四、学困生形成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意志薄弱,由于基础没打好,随着年级增高、科目的增多,以至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丧失信心。二是因为学习是一种艰苦而长期的连续而不能任意间断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付出艰辛和努力,否则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所以它要求学生具备勤奋、刻苦、不怕困难和不怕挫折等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往往知难而退,在挫折面前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甚至放弃学习,久而久之,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学业就越落越远。五、学困生辅导措施:1、坚持以课堂辅导为主,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帮助。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2、课堂联系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重点、难点,采取小组指导或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辅导。3、对学习暂困生要给予厚爱、尊重、热爱、信任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励他们上进。4、对学习暂困生实施“一帮一”措施,让好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给予辅导帮助。5、严格要求孩子,作业、练习、测验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正。做好学生错题的采集,分析错题的成因,研究解决的办法。6、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以免一拖再拖,耽误最佳辅导时机。7、加强家校合作。教师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做到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随时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8、对学困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教师特别的爱奉献给特别的学生。“帮学生一把,带他们一同上路”。对差生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最大限度的耐心和恒心补出成效。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困生转优辅导计划一、指导思想: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学困生辅导工作是可缺的一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理论”,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困生转优辅导工作。二、情况分析我班有47个学生,其中男生21个,女生26个,经过近近两周的了解,发现学困生占全班总人数的20%。这些学生大致上分为两个类型:(1)基础不好,思维不是很灵活,接受知识较慢。(2)学习成绩差,平时行为又不很端正,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校风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问题,因此,在对待学困生转化问题上,我主要做法是:首先,要正确看待“学困生”,其实“学困生”并不像有的人认为什么都差,多数学困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差不是本质,所以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进取心和勇气;其次,尊重学困生,对他们不歧视,从各方面关心他们,激励差生转化;其三是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差生报以信任,多表扬少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无意识必要的,在指出缺点的同时要细心鼓励,体现出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不要一味指责,更不要轻易地去“揭伤疤”,否则批评过渡,说话缺乏分寸,容易产生负效应。在对“差生”的教育中,我采取的方法可以说是“三分管理,七分情感”,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地进行说服教育,并在学习上多鼓励,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信任是对后进生人格的尊重,他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促其奋发向上。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能面向全体,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本学期计划做好以下工作:1、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2、查漏补缺,对症下药;3、补课要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为主,并和优生结对子;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4、在课内,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有一些训练、发言的机会;5、对他们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