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东江汉剧源流的初探李方一、汉剧的渊源与沿革何谓汉剧?1933年,大埔籍晚清秀才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在萃集外江戏170余出的剧情提要后论述:“即吾潮梅人所称外江戏也。外江戏何以称汉剧?因此戏创于汉口也。”汉剧,是中华290多种地方戏剧的佼佼者之一。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北,以后流行在湖南、河南、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唱腔以西皮、二黄为基调,兼吹腔、杂曲、小调、故又称“皮黄”。演员的角色可分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当。乐器以头弦、三弦、胡弦、月琴、二胡、扬琴为主,辅以笛子、琵琶、唢呐、古筝等。汉剧何时流传到广东,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见解是源于清雍乾之际(约1730年)在广东活动的“徽班”,又称“乱弹班”,统称“外江戏”。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广州归德门魁星巷设立了“外江梨园会馆”。清道光初年,外江戏班由广州转移到地处东南沿海的潮州地区。潮州,古为府治,当时乃闽粤赣边区商贸货物集散港口,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外江戏”班到了潮州,如鱼得水,得以发展,时有三十余班,其中以老福顺(澄海)、老三多(潮阳)、荣天采(普宁)、新天采(潮州)四大班最为著称。外江戏遂以潮州为活动中心,逐步辐射、伸展到粤东、闽西、闽南、赣南一带。兴盛之时,足迹遍及上海、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如清道光初年(约1875),“老三多”100多个艺员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公演,历时三年之久,影响颇为深远。汉剧所以能够在广东正名,走向兴盛,关键是“南方马连良”黄粦传、“银嗓子”黄桂珠、“岭南奇音”范思湘,国家一级演员梁素珍、范开盛以及荣获“梅花奖”的杨秀薇、李仙花等杰出艺员。他们立足传统,博采众长,适应民情风俗,形成独特风格。如唱、白使用中州音夹杂客家方言发音;伴奏把粤东民间音乐、小调、庙堂音乐、特别是中军班音乐吸收进来;乐器头弦用“吊龟子”领奏,打击乐用“大苏锣”壮行;武功崇尚“南派”,以柔带刚;脸谱百多种,感染力强。所有这些,使汉剧更具岭南特色,遂正名为广东汉剧,以有别于湖北汉剧。然而,广东汉剧崛起不易,历尽沧桑。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步履维艰,濒于灭绝。当时仅存大埔县的新福顺(童子班)和同艺同乐社(由华侨集资筹办)。直到新中国成立,广东汉剧才得以复兴。1956年,以兴梅地区的民声、艺光汉剧团为基础,组建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又以该团为依托,成立了人才较多、规模较大的广东汉剧院,开展了汉剧艺术的研究、示范和培训。1960年,该院完成了为期10个月的八省市巡迴演出。1962年、1965年该院上演的传统汉剧“齐王求将”和现代戏“一袋麦种”,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特别是1965年5月和1957年10月,该院先后两次上京汇报演出了传统剧《百里奚认妻》、现代剧《一袋麦种》,主要演员荣幸地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拍照留念。广东汉剧遂以“南国牡丹”的雅称,在中华地方戏剧中独树一帜,誉满神州艺苑。二、汉剧在东江的兴起东江地域是广东客家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是来自粤东、闽西、赣南一带客家的移民。他们对客家传统文化念念不忘,对客家地方剧汉剧、汉乐亦是情有独钟。这就为汉剧、汉乐在东江的传入、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建国初期,在汕头公益社(外江戏票房)的基础上成立了汕头市业余汉剧团,1957年,改为专业剧团,演出活动多在潮汕,兴梅一带。1960年,整个剧团建制调到韶关地区,改为粤北汉剧团,主要演出活动在粤北的曲江、翁源、英德、仁化、乐昌、乳源等县以及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一带,也曾到湖南彬州地区作交流演出。1963年,成立惠阳地区后,原划到韶关的河源各县亦划转惠阳地区。因此,粤北汉剧团相应划转惠阳地区管辖。初期拟将剧团址放在龙川,并改名为东江汉剧团。这是惠阳地区的第一个国办文化团体。1964年初,该团调往惠州市参加春节慰问部队之后,即把团址设在惠州市区。1965年3月,该团与连平汉剧团合并,改称为惠阳地区汉剧团。说到连平汉剧团,还可以追溯到其前身为和平汉剧团。该团是和平县解放后第一个戏剧团体,于1961年春节前创建,其主要演员、乐师均曾到潮汕、梅州学习和培训。该团在和平山城首次演出,一炮打响,后来又曾携带《血掌印》、《窦娥冤》、《孟姜女》、《闹严府》等汉剧传统节目到江西龙南、定南、全南、赣州等地演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1963年,从原和平县划出、成立连平县,该团随即归连平县,改称为连平汉剧团。惠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