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陈令霞第三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政策在计划经济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编制计划安排毕业生就业。在此阶段,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自身不需要为就业问题操心,“一个萝卜一个坑”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形。相对应地,这个阶段的就业制度的形式较为单一,由政府统一制定用人计划,统一招生与分配,包上学经费,包分配就业,包当干部。奉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此阶段的改革主要颁布了以下几个文件:1950年,国家根据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工作应当实行有计划的分配。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其中规定从1950年暑假起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工作。1951年10月,针对我国经济、教育发展和人才供求状况不平衡的情况,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指出由政府分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此次决定得到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拥护。1952年7月,政务院《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中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和需要的。赵居礼主编.5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6.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中央政府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标志着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由国家统包统分制度的形成。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叶,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延续着由国家统一分配其就业的政策,考上大学就相当于可以得到稳定的工作,毕业后就可以顺利就业并且可以享受到工作带来福利待遇,例如公费医疗。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讲,更是跳出了“农”门,从农村户口一跃而转成城市户口。“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下的产物,国家承担着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费,毕业后的学生由政府安排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这种就业政策,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保证了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各地区、各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建设性的人才,同时也解除了家长和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后顾之忧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时代客观上并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书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应江望总的来讲,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个人无需为毕业分配操心,但也没有把握个人命运的自主权,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正是当时情形的写照。相应地,这个阶段的就业制度的形式也1比较单一,实行“三包”制度,即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包上学经费,包分配就业,包当干部。(学校毕业的学生也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安排工作,他们也不是自已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求职业。当时的大学生各有专门技术的中专毕业生全部是通过国家的毕业生分配计划就业。另外的例子是,国家为了解决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从农村招收知识青年,经过技校培训后安排到国营企业工作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的社会排斥)周建民,陈令霞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第1期(一)统包统分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大致从建国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期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在当时属于一种稀缺社会资源。为更好地发挥这一稀缺社会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中央提出了“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和“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等一系列毕业生分配的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从这一分配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尽管这一制度也曾随着时间的推移做过某些局部的调整,但总体说来,其内容并未发生过根本性改变。不可否认,这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既保证了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的急需,又为边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另一方面,还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解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是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难免使学生产生毕业就能端上“铁饭碗”的想法,极大地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弱了竞争意识和观念;二是过分强调了政府意志,忽略了毕业生自我表现的发展需要;三是致使企业在吸纳人才时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束缚了企业用人机制的完善;四是造成高校缺乏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难以依据社会需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