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毛主席在花山》教案学案设计重庆万州区沙河小学陈学应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用词素分析法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夜以继日、局面、旮旯”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抓事例归纳主要内容。3.用抓事例及人物语言、动作细节体会毛泽东的品质。4.学习用抓事例及细节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人方法。教学重点抓事例及细节体会人物品质教学难点运用抓事例及语言、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练习写人一、紧扣“为人民服务”揭题1.出示:为人民服务”(行书板书)2.认识吗?(读)平时在哪看见过?3.交流4.知道是谁提出的吗?(毛主席)5.他的一生都是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百姓,我们尊敬他,今天让我们要走进花山,走进他的生活小事。出示《毛主席在花山》6.读题7.充满崇敬之情再读课题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观其概1.师:同学们昨天晚上肯定预习了这篇课文,我来考考大家2.检查生字词:笤帚碾子簸箕山旮旯夜以继日沏茶舀水一筒茶叶炊事员①你会读吗?②你们发现了吗?第一组词它们都是——?(农村用的工具)③理解词语Ⅰ“山旮旯”(顺势介绍花山)Ⅱ“夜以继日”a、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见了什么?b、师评:是啊!因为他是主席,这就是——?(板书:特殊位置)c、指生读“夜以继日”(师适当评价激情)3.读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适当板书:请群众、请喝茶、推碾子)学案教案学习提纲1.自学生字、新词,用词素分析法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夜以继日、局面、旮旯”等词语。2.默读课文,归纳三件事。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3.默读课文,勾画每件事中毛泽东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思考批注,毛泽东是一个()的人。4.本文在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一、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理清事例,归纳主要内容。1.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解词。2.归纳事例:(1)毛主席让警卫员把去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2)毛主席派警卫员为碾米群众送茶水。(3)毛主席与群众交谈并帮助推碾子。二、细读探究,抓人物语言、动作细节体会人物特点。1.请群众回来碾米语言——(1)“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群众的生活……”(2)“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回来”(关心群众)2.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茶水语言(三层意思)(1)革命战争依靠群众支持(2)革命战争为群众谋幸福(3)不要把主席摆在特殊位置上(关心、爱护群众不搞特殊化)3.为群众推碾子行动、语言——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三、归纳总结人物特点及读法、写法人物特点:热爱、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不搞特殊化读法:抓事例及细节体会人物特点写法:抓事例及细节刻画人物特点练习提纲1.用“夜以继日”造句。2.阅读迁移练习《引路人》。3.学习用几件事及人物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写人,题目《我的同龄伙伴》。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三北大附小潘东辉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11个生字。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课前准备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比如:(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