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增加课堂教学亮点,提升课堂教学品位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成功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1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轮工作的10次重复。只有善于从经验中反思吸取教益,才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提高教学能力,不断循环,螺旋上升。新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为宗旨,所以教师应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课是否有品位,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学生在这堂课上真正学到了多少,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是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把课堂是否有品位的评价权给了学生,但课堂的质量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追求,更好是永恒的目标。我通过七年成长实践体会到,教学反思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二.反思教学的涵义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会升华到一定高度,且对以后的教学产生影响。所谓反思教学是指教学的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反思教学理念。良好的化学教学思想是优质化学教学的行动纲领,能引导化学教师沿着正确方向实施教学过程。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听老师怎么说,而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结合原有的经验和基础重新建构新知。从社会现实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领课堂时要注意应“体现教与学的生命历程;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状态;教学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学习过程注意学生的认知前提基础,情感准备状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主学习知识、技能;情感的内化和巩固;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批判、勇于求异创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2、反思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化学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化学的引导者,不仅要弄透各兜悖乙煜そ萄Т蟾佟⒖际运得鳎⒐刈⒚磕旮呖嫉南肝⒈浠V挥姓庋拍苌杓?出切合实际的,难度适当,要求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讲授内容的难度把握,材料的呈现方式。例如:能量这一块知识课本是分两次出现的。第一次是高一第一章仅仅从低层次的了解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和放热反应。起点很低。另一块放在高三。如果高一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计算反应的能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等,必使学生认为化学难读,而产生畏惧心理。而高三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见识了较多的反应,也接触过化学键等知识,再学习能量问题就水到渠成。设计一堂课时首先要明确主题,核心思想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来;思考上课的思路,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能达到一种怎样的效果;设计主体定位于学生,他们能获得哪能些具体进步;怎样呈现课堂的亮点,教学高潮设计用到哪些方法和手段。3、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反馈学习结果,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采用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主动实现意义建构。面对同样层次的学生,讲授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教师用不同方法讲解,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化学课堂中,只有经过教师潜心研究的教学方法才能有较强的实效性,但由于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故不能简单的仿效。化学课堂中尽可能的采用探究式教学,还要用恰当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培养实验能力;适当的使用媒体,使课堂教学更科学、合理、有效。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能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效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使化学教师迸发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激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4、反思教学效果。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核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课堂中有哪些是亮点,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点?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是否参与感悟、体验?是否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形成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反思的方法通过反思,日积月累,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⑴写反思日记或教学后记――有助于教学理念的内化。教师在一天的课结束后,静心思索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以及学生中存在的误解或难点,并努力选择解决办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