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导入新授一、淝水之战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前秦氐族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没有。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特点:以少胜多影响: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淝水之战的特点同此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原因:(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的侵扰,很不安全。(4)地理上,平城经略南方有困难。(5)洛阳汉文化积淀深。影响: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阅读课本,总结孝文帝改革还包括哪些措施?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儿?(1)相同点: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1、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2、表现(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腐蚀、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生活之中。2、表现(2)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了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3、影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小结练习2.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B.为统一全国做好准备C.促进了民族融合D.抑制佛教发展作业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