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三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语言积累与运用,重点关注“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古诗文(含课外古诗词)中的名句。现代文阅读,主要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分析、评价,并能调动课内积累,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作文训练,重点进行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写作练习。针对初三特殊阶段,在语文学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重视积累,灵活运用。知识积累务必求实,包括字词积累、古诗词名句积累、重要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对所积累的知识要重视运用,比如字词的积累不能死记,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具体运用;古诗文名句的积累也要以理解为前提,这样在考试中出现理解性默写便能应付自如。二、立足课堂,以“内”养“外”,温故知新。课堂是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要重视课堂和课本学习,在课堂上得“法”,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联想、比较、对比等方法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对已学知识实现再认识,要有目的地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三、阅读训练要整体感知,明确考点,抓住要点,讲究表达,重视创新。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材料要加强整体阅读,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完成局部性分析。要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辨析其中的考点,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体验,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回答问题要针对提问按点回答,不可遗漏要点。对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要用简洁、准确、完整、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四、作文训练要强化文体意识,通过一定量的作文练习,写出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通过阅读与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多种途径积累有意义的、新鲜的、有特点的作文素材。积累一些名言警句以提高说理能力。五、关注生活,关注地域文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通过书报、电视等媒体,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代脉搏。关注南京地域文化中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材料。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一初中语文常用术语梳理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14、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15、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1、议论文的文章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记叙文常用考点技巧1、事件或情节概括:“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2、题目的含义:a、找标题中关键词语回答字面义或是本义b、联系文章主旨回答深层含义3、以……为题的作用(好处):a、是全文的线索b、总结文章内容c、点名文章中心d、吸引读者阅读兴趣e、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一般从以上几点中灵活具体的选2到3点回答即可)4、记叙顺序作用: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倒叙的作用:a、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强调,使情节富于变化。插叙:a、补充内容,丰富情节。b、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人物形象。5、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正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象…..性格特征(精神品质)6、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小说)中的作用:a、交待要素(暗示时间、地点)或为下文埋下伏笔。b、渲染气氛。c、烘托人物心情。d、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e、帮助塑造人物7、句子的作用:结构上:a、总领全文;b、引起下文c、承上启下d、总结全文;e、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内容上:a、点明中心b、画龙点睛,深化主题;c、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