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导学案(优选3篇).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9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导学案(优选3篇).pdf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导学案(优选3篇).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掌握用算术、方程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小数应用题。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渗透对应思想。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教学难点会分析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看句子列算式。2.复习数量关系。(1)行程问题中的三量关系式是什么(2)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三量关系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投影出示:速度和×相遇时间=合走路程合走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合走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3)它们同类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合走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路程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二)导入新课这些数量关系以前学过,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分数、小数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三)讲授新课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1.读题,说出已知、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2.分析:(1)这是什么类型的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相遇问题有什么区别(相遇问题,相遇时间给的是分数。)(相遇时间,甲乙二人都行了这么长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不可能都是整数,那就要用分数、小数来表示。这样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3)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方法做这道题。(4)投影反馈各种不同做法,讲算理。说每步的算理。解③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为什么这样列方程,根据是什么(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解④设(略)列方程根据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5)对比用方程解答和用算术方法解答从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算术法是根据已知量,运用关系式,求出未知量;方程法是根据关系式确定等量关系,让未知数x参加运算。)(6)小结:解答应用题时,首先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选择多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答。(1)读题分析:这道题是一道什么样的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一、认真审题;二、分析重点句;三、确定单位“1”;四、准确画图;五、列式计算。)(2)根据解题步骤同桌讨论后,说出解题思路。(重点句是“两周正好共修的总和。)(3)同学们自己画图,列式。(一生板演)解①设这段公路长x米。等号左边和等号右边各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以先求两周共修的,然后再求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4)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方程法设全长单位”1“为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列等量关系出单位”1“。)(5)例2与以前学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区别是什么(简单分数应用题是直接给出相对应的量率;而今天学的是运用对应思想,间接地求出相对应的量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使我们明白,在整数应用题时所学的数量关系,在小数、分数中照样可以应用,思路相同。(三)巩固练习〖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导学案第【2】篇〗教学内容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第46、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2.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3.在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概念和计算法则的整理。难点:运用所学概念,灵活解决问题。教具学具练习题投影片。教学过程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1.课前布置作业,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2.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图。二、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回忆。分数除法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请你分别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组讨论。2.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下表。三、课堂作业新设计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导学案第【3】篇〗分数乘分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和计算的过程,体验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归纳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