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 电容》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电容器 电容》教学设计.doc

《电容器电容》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电容器、电容HYPERLINK"http://www.ijiao.cn"\t"_blank"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材分析:教材首先讲解了电容的功用,通过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整个这一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是学习交变电路和电子线路的基础,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HYPERLINK"http://www.teachercn.com/"\t"_blank"HYPERLINK"http://www.35d1.com/1jiaoan"\t"_blank"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比较抽象,因此再HYPERLINK"http://www.teachercn.com/"\t"_blank"HYPERLINK"http://www.35d1.com/1jiaoan"\t"_blank"教学中,可以多增设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方式:对电容器带电量与两极间电压成正比这一结论,教材是直接硬灌给学生的,不宜于学生接受,我从网上下载了充放电模拟演示实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通过描点,画线,亲自探索出电量与电压的关系,顺其自然引入电容的概念,从而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仅易于消化,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基础,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过程:1.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电动机、各种不同的电容器、静电计。(2)多媒体材料:视频(电容器的结构)、电容器充放电的课件资料。2.新课导入通过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使学生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放电情况,教师顺势指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这两个大瓶子有关,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就是莱顿瓶,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现在叫电容器”这正是学生脑海中想问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求知遇,用电动机教具展示有无电容器电机启动情况的不同(无电容器电动机不转,只有用手推才可转动,而电容器加上后动机可以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确电容器的重要作用,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2.新课教学(1)首先,学生动手实验,扒开电容器展示电容器的构造。演示实验1:将一个纸制电容器轻轻展开,让学生观察元件结构,识别绝缘层和极板。引导学生分析:电容器中将两片锡箔纸作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两个极板非常靠近,中间的绝缘层用薄绝缘纸充当,分别用两根导线连接两极。这就是电容器的结构。(在这里,可以参考媒体资料中的视频类素材“电容器的结构”)(2)演示电容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器可以充当电源。”从而建立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作用。演示实验2:将“25V4700μF”的电容器与电源(16V)相连,充电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短路,产生放电火花并发出声响(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课件资料)。教师讲解:为了深入了解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用下面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演示实验3:利用感应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用静电计进行检验,检验两个极板的电荷是等量且相异的。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板积累异号电荷越多,其中带正电荷一极电势越高,带负电荷一极电势越低,从而电势差越大。(3)根据上面讲过的实验,指出“使电容器带电这一过程叫充电,使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叫放电”,利用模拟实验演示充电、放电过程,从而建立起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的模型,突破教学难点。(4)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建立,我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演示电容器的带电量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亲自画出它们的关系曲线,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定义式。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Q并不是无限的,随